大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体外,因而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发生率很高。研究显示药物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率高达18.3%,其中抗生素肾损害的发生率达36%。今天是第20个世界肾脏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药师科普,带你一起认识那些容易伤肾的药物!

抗生素类
① 氨基糖甘类抗生素:是肾毒性最大的一类抗生素,直接损害肾脏,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肾毒性与用药的时间、剂量有关。
② β-内酰胺类(如头孢菌素类):本身可能并无肾毒性,主要引起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或其所致急性肾衰竭,与剂量无关。
③ 其他:磺胺类、利福平、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损害性质可能多种多样。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像布洛芬,很多人在感冒或关节疼痛时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了肾脏的血流灌注,从而导致肾损害。
造影剂
在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时需要使用造影剂,主要是含碘造影剂。尤其对于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糖尿病或者脱水状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造影剂相关的肾损害。
中草药、中成药
含马兜铃酸的药物,如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等。中药引起肾损害的原因除中药本身具有肾毒性外,还可能与剂量过大或药物蓄积、药材炮制或煎煮不当等有关。

尿量改变:
可能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者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少尿往往提示肾脏的滤过功能受损严重,而多尿可能是肾小管功能受损的表现。
尿液性状改变:
出现蛋白尿,即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患者的尿液可能会变得浑浊,有泡沫且不易消散。还有血尿,尿液颜色可呈洗肉水样或浓茶样。
全身症状:
水肿,从眼睑、下肢逐渐蔓延至全身。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肾脏功能受损后,体内的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影响了全身的内环境稳定。
如何预防药物性肾损害合理用药
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特别是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医生在开药时会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种类和调整剂量。
用药期间监测
使用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时,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等指标。若指标异常,如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或出现蛋白尿、血尿,需立即告知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肾脏进一步受损。
避免联合使用肾毒性药物
如果必须使用多种药物,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避免联合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以减少对肾脏的损害风险。
总之,为了避免药物性肾损伤,大家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肾脏健康,远离药物性肾损害的威胁。
作者:中山市广济医院 黄江云
审稿专家:中山市广济医院 曾雅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