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能文能武”是什么样儿?
就像唐朝的边塞诗人高适这样的,上马能打胜仗,下马能写好诗。
胜仗,打到能立国家一等功;好诗,写到流芳千古,小学生必背。
一个字:绝。
高适出身名门,爷爷高侃是唐朝的开国大将,父亲却英年早逝,所以,到了他这一代名利已经被稀释完了,成了农民。
但他不是普通的农民哈,因为他整天舞枪弄棒想打仗。
所以,他年纪轻轻就开始在边塞浪。
高适的一生有过三次出塞,几十年的军队生活,让他写起诗来就像呼吸一样平常。
咱们来回顾一下他每次出塞都干了些啥哈。
初到塞外,高适看啥都觉得新奇特,写了好多好多的诗。
比如这首《营州歌》,描写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这里的酒美不醉人,这里的人小会骑马。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八能骑马。”
比如这首《蓟门行》,描写部队里的日常操练:骑马射箭,英勇无畏。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再比如这首《燕歌行》,咱们都背过的哈,号称“边塞诗第一”。
整首诗有28句,把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写成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
好大喜功的皇帝,搭配腐败无能的将领,“败”字就写齐全了。
咱们挑10句来复习一下剧情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意思是,皇帝号召:大唐男儿不要怂,往死里战,赏赐多的是。
残贼,就是当时的契丹族,是个部落,没建立辽国之前就老是和唐朝打仗。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意思是,紧急军情还在传送中,敌人就已经大军压境,说打就打,一点都不带迟钝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意思是,前线的士兵将性命拼于沙场,后方的将领却在莺歌燕舞。
咱们这样既没打过仗也没见过战场的人都知道,按照这一套打法,“全军覆没”是逃不掉的了。
最后,高适非常无奈地喊话:“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记李将军。”
沙场的苦,汉代名将李广是知道的,他擅长打仗,也很会关心士兵。
这首诗,打得皇帝和那些将领的脸不知道疼不疼,反正高适是看不下去了,从边塞回去了。
高适回去干啥呢?
考科举,没中。
没中怎么呢?出去散个心吧。
落榜后很迷茫的高适,开始国内穷游,也就是这时候结交到两个好朋友:李白和杜甫。
三个人玩得那叫一个开心,但是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短暂,口袋里没钱,注定走不了太远。
高适前脚到家,后脚就被太守举荐做了县官,没多久还因工作需要去边塞出了个短差。
这也就是高适的第二次出塞。
四十好几的人,总算当上官了,亲朋好友可高兴了,但他本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呢?
《封丘作》这首诗交待得明明白白的:“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意思是,让我巴结上级好心累,让我压迫百姓好心痛。
咱们都知道哈,职场上像他这样又善良又刚正的性格,根本做不了中层管理的,所以,高适有官不当,再次迷茫。
某天,高适偶遇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董大”,董大本名:董兰庭,在董家兄弟当中排行老大,琴弹得极好,却很落魄。
两人惺惺相惜,每天要说很多句“感恩遇见”,后来,高适为彼此的离别写下了千古名篇:《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意思是,这天气贼冷清,令人贼忧愁,不过你也不要担心你的前途,因为你的才华迟早家喻户晓。
咱们从这首诗就能看出来高适很乐观,在祝福朋友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
想要被天下人相识,努力搞事业才是硬道理。
所以,高适决定第三次出塞。
这回准备工作做得足足的。
高适左思右想,得出个结论,之前混得不好是因为跟错大哥了,所以,必须换老大。
换谁?哥舒翰。
要不说人家是名将呢?忠肝义胆,骁勇善战,口碑好得是名不虚传。
哥舒翰很器重高适,三年都没让高适受过委屈。茶余饭后,这哥俩上下级还能一起憧憬美好未来。
《塞下曲》这首诗,就说明了高适已经看到出人头地的希望。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意思是,我跑这么远这么努力搞业绩,等哪天我立下了大功,也会得到皇帝赏识的,我的画像我的名字也会出现在功劳簿的。
都说“乱世出英雄”,高适就是因为抓住了“安史之乱”这个机会,老年改命。
一说到唐朝的坏人,很多人立马想到“安䘵山”。
他导演的“安史之乱”直接结束了盛唐的命运。
能打仗,能吹牛,关键是特别会巴结皇帝,一口一句干爹叫得那个亲啊;
安禄山知道皇帝特别宝贝杨贵妃,一天天地对着这个小干妈投其所好,比对亲娘还孝顺。
皇帝唐玄宗这时候快70岁了,早就老糊涂了,分不清好人坏人,谁说话好听,就听谁的,所以啊,他宠安䘵山宠得像亲儿子一样。
咱们知道“节度使”可是挺大一个官儿,管好几个省呢,这个老皇帝让安䘵山同时当3个节度使。
权力大到吓人了啊,安䘵山本就狼子野心,收到干爹发的这三张牌,直接就干炸:再不造反都对不起干爹的器重了,得让他看看我确实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安䘵山和他从小就相识的同乡史思明,率领造反大军轻轻松松就杀到了首都东大门,也就是潼关。
皇帝慌得不行,派哥舒翰去把守,高适也一起去了。
本来哥舒翰以多年的作战经验笃定安䘵山打不进来,耗完他们的粮草就赢了。
这个老糊涂的皇帝,非要哥舒翰出关迎战。
结果,整整二十万守军,一次性败光。
等安䘵山站到长安城里的时候,老皇帝只知道一个字了:“逃”,逃到哪儿?四川。
高适也算命大,从潼关逃出来还追上了皇帝。
见着皇帝就是一通数落:
“潼关丢了只赖你!”
“当这么久皇帝还没过瘾吗,你早就老得不中用了!”
“你要把儿子们都放在一起,不然会乱!”
这么不好听的话,不中用的老皇帝当然不听啊。
他把太子李亨放西北,把永王李璘放江南。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太子称帝了,永王造反了。
太子一当上皇帝就看中高适的才能了,让他去平定造反的永王。
高适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所以,安史之乱快结束的时候,高适就当上了“西川节度使”,后来还成为了朝廷的栋梁,直到退休。
咱们算是看明白了,从草根,到人生赢家,只要肯努力,抓住一次机遇即可。
好了,这期“带刀诗人”高适,就到这里哈。
关注我,咱们下期讲同样是边塞诗人却没这么幸运的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