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博士说|孙万清:不想做博士的坏学生成不了好的创业者

InKr 2021-05-06 14:18:58

开栏语

1919年,五四运动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爱国力量,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1921年,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华民族在坚韧中奋斗不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华儿女用热血铸就时代的里程碑。

秉要执本,继往开来。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炼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踏实肯干的三秦儿女正在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承担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在众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献礼建党百年,在第102个“五四青年节”临近之际,inkr数字传媒联合青年博士智库推出“青年博士说”系列采访,旨在聚焦陕西青年科技从业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以多元视角,闻青年之声,集博士之智,看他们在平凡日子里勇攀科学高峰,迎难而上、勇于奋斗动人故事,彰显新时代陕西科技青年的精神与力量。

——inkr品牌主理人 荷颜

本期嘉宾

孙万清,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西安小庄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ETP•Center中心负责人(隶属于西安小庄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基于“数据+人才”双轮驱动的社科大数据智慧服务中心),创业研究与实践者,致力于数据挖掘和分析咨询,专注数据与教育行为结合领域。

“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是从不迟到缺课,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是学习刻苦,成为名牌大学学生?还是在某个领域获得最高头衔?

他是双一流大学博士,是自主创业青年代表,却不是一个“好学生”。

一个不是好学生的创业者

“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不是个好学生。”孙万清笑道。

如果以传统中式教育标准来衡量,本硕博皆从双一流高校毕业的孙万清称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他在提及学生时代的自己时却不这么认为。

“我读大一大二的时候,基本没上过专业课,我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班里的同学甚至不知道我这个人的存在。”读本科时,孙万清在机缘巧合下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但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且就业前景不佳,他也并不喜欢。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活动发起时,孙万清当即选择本校自己更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作为第二学位,这也为他后来从事数据挖掘和分析咨询工作埋下伏笔。

“虽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那时候就觉得自己喜欢计算机,不上课的时间里,我就去电脑城做兼职、在学校里搞小项目,计划着毕业后一定要找工作,就这样度过了大学前两年。”

但一切并没有如计划发展。大三时,经历两年兼职体验的孙万清突然意识到学历在就业时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认真学习本专业的内容,并通过学校平台参加各类讲座活动。与此同时,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日渐清晰,创业的想法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创业并非易事,首先需储备相关知识。本科生涯即将结束时,孙万清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博学位,为创业做准备。然而,刚开始接触工商管理专业时,孙万清主要研究创业失败案例,但创业失败的数据难以搜集,且工商管理专业的数据处理能力较弱。发现这一现象后,通过挖掘并分析数据以理解和解释创业现状的想法就此诞生。

接受采访时的孙万清老师

一个洞察“数据即未来”的研究者

基于应用数据的想法和思路,孙万清与合伙创业的小庄科技团队推出了一系列产品与服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商业大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通过采集国家、产业、行业、企业、团队或个体等各方面的数据,针对商科研究提供数据来源。

此外,团队还基于商业大数据,延伸出专业的问卷调查工具、商科文献数据库、行业报告知识库等产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数字化方案或商业咨询。

“我们正处于数字元年,但我们现在对数据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未来是一个数据时代,在那时信息权将高于其他权利。你会发现人越来越数字化,机器则越来越智能化,‘人机逆行’开始出现。”在产品开发和方案执行的过程中,孙万清也看到了数据带来的无限可能。

“以后数字化无处不在,未来肯定是一个数字化时代。”孙万清举了个例子:支付宝可能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本身,它会根据我们日常的消费需求,给我们贴上成百上千个标签。越来越多的软件运用大数据,通过给用户贴标签,提供个性化服务。

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情况,孙万清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从当前来看,目前大数据的底层技术正趋于成熟,但由于数据连通性还不够高,上层应用还有待完善。同时,也显露出一个行业问题——虽有技术型人才,但缺少应用型人才。未来五年里,大数据应用场景多集中在政务、汽车等领域,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为其真正应用是在工业互联网等大型场景。大数据概念会逐渐退到幕后,更多强调前端应用。”

贵州大数据中心  图片来源:中国网

一个解决行业“痛点”的实践者

近年来,贵州、呼和浩特等地都将建设大数据中心作为重点发展项目。

谈到近期前往贵州的差旅经历,孙万清也将致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贵州与本地进行了对比。“贵州之所以能发展大数据中心,主要原因在于其可以建成硬件层的应用中心,贵州的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且环境等因素影响下成本偏低。相比之下,西安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密集,而最大的短板在于营商环境。”

“疫情为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时机,在西安也能找到靠谱的有创新力的团队,但外部环境并不佳。西安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资金向央企、国企等龙头聚集,小企业很难拿到投融资,这也是西安与南方城市的差别,所以西安难以留下创业人才。”以人才、资金、想法、时机、市场等创业五要素为维度,孙万清对西安这个创业孵化地进行了剖析。

而对于整个大数据行业来说,孙万清认为最缺少的是做数据挖掘的人才,这些人不仅要懂技术,还能挖掘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价值投入应用。“‘十四五规划’专门提出要培养数字化人才,我们目前虽有数字化人才,但缺少对人才的细分。未来数据行业也会像软件行业有分层,比如底层的数据处理、中层的承上启下、上层的数据价值挖掘,但这很难实现。”

而针对这一行业“病症”,孙万清也在“对症下药”。如今,他正在联合政府、学校、社会机构等多方进行数据人才培养,致力于建设数据领域的产学研智库,力求最终呈现一个大数据智慧服务平台。

他说:“帮助有技术的人才和社会接轨,让他们学会将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大数据真正应该如何为产业服务,发挥数据的真正价值。”

0 阅读:21

InKr

简介:连接最优秀,打造枢纽型共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