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解读: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什么让科学家们感到恐惧?

路昭观看科技 2024-12-30 00:58:43

对于双缝实验这一量子力学领域的经典实验,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进行了深入解读,有好奇的读者可以去我的往期文章中一探究竟。

今天,我将跳过对实验具体步骤的详细说明,转而带大家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这一实验。我们不讨论实验本身,而是转向探究实验结果带给我们的种种启示。提醒大家,我的这些思考并非纯粹的幻想,而是基于现行物理学理论的推演,尽管它们可能显得超乎寻常。

当你读完下文,你可能会觉得它既不完全是科普文章,也不是纯粹的科幻作品,或许是两者的结合。让我们开始吧。

双缝干涉实验的版本多种多样,科学家们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以求揭示实验中那些令人困惑的异常现象背后的真相,但直至今日,我们仍未能得出一个定论。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之所以令人胆寒,并非因为实验本身让人不安,而是因为实验结果可能引发我们对世界本质的深层反思,它甚至可能握有通往“时间之谜”,“时间旅行”,甚至“宇宙真相”的钥匙,彻底颠覆我们对宇宙和世界的认知。

特别是在延迟选择实验中,我们似乎窥见了造物主的“巧妙设计”。何以见得?

在实验过程中,当我们不观察电子时,电子呈现出波状的无处不在,它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地方,展现的是一个模糊的世界。然而,一旦我们实施观察,电子的波动性便会崩溃,它瞬间成为粒子态,只存在于特定位置,世界又变得清晰可辨。

这难道不比魔术更神奇吗?更令人惊恐的是,由此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首先,宏观世界是否也存在于这种模糊的“叠加状态”中?

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电子和光子这样的微观粒子存在不确定性和叠加状态,毕竟它们属于微观世界的范畴,而叠加态也是微观世界的特性之一。

但你是否考虑过,微观与宏观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多大的粒子算作微观,多大的又算宏观呢?

这个问题无法一刀切,正如成长中的儿童与成年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一样,说穿了,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样,从微观到宏观也是如此。

这意味着,理论上讲,宏观世界中也会出现微观粒子的“叠加态”,也就是不确定的模糊状态。我们的每一刻,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然而,因为周围无处不在的观察行为,宏观世界的叠加态会立即塌缩为一个确定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宏观世界中,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叠加态。

但是,理论上,宏观世界的未来确实可能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混沌”状态,而正是由于人们(包括所有物种)的观察行为,这种模糊的混沌状态持续塌缩为唯一的确定状态,即我们每天所见的现实。

简而言之,我们时刻面临无数选择,这些无穷的选择组合构成了模糊的“叠加态”。当我们做出选择时,叠加态会立即塌缩为一个确定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有一个选择。这就像我们在拥有无数分支的道路上,每次只能选择其中一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是微观粒子,宇宙万物可能都拥有“叠加态”的特性。

第二,关于时空的不连续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物体可以无限细分,直到普朗克长度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时空不能无限分割,存在一个最小的有意义的长度,也就是普朗克长度。

任何小于普朗克长度的单位都是没有意义的。时间同样不能无限细分,存在最小的时间单位,即普朗克时间。

这意味着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时空结构是不连续的。我们每天体验的时间流逝是连续的、平滑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时间是跳跃式前进的,从一个普朗克时间跳到下一个,只是因为普朗克时间极短,我们无法直观感受到这种间断的跳跃。

普朗克时间与空间息息相关,普朗克时间就是光在真空中穿越一个普朗克长度所需的时间。

时空的这种不连续性意味着时空结构不是一个平滑的整体,而是由无数不可分割的最小组成部分拼接而成。

以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普朗克时间和长度的存在,就像我们观看的电视或电影,影像看似连续平滑,实则不然,它们由一连串固定帧数的照片组成,理论上帧数越高,影像看起来越平滑连续。

例如,若帧数为48,相当于电影世界中最小的时间单位是48分之一秒。如果人眼能在一秒钟内分辨48次,那么原本平滑的电影画面就会变成一系列静止的照片。而两张照片间的间隙完全是黑暗,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无或混沌状态。这与现实世界的两个相邻普朗克时间间的状态相似,即虚无或混沌,没有任何意义。

同样,我们所见的物体的连续运动,由于普朗克长度的存在,也是跳跃式进行的。至于跳跃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知晓,至少目前尚不可知,因为在这两个相邻的普朗克长度之间是无意义的存在。

第三,关于相对论。

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我们先来探讨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一个核心前提是光速不变,换句话说,光速与其他任何速度的叠加仍是光速。

按照经典物理的速度叠加理论,举例而言,你在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上打开手电筒,站在地面上的我看到的光速应等于火车速度加光速,结果是超过光速,这就违反了光速不变的原理,出现了矛盾。

为了消除矛盾,火车上的时间必然要慢一些,这样才能保证手电筒发出的光速保持恒定不变。

因此,狭义相对论得出了一个结论:速度越快,时间就越慢。用电影换帧的概念去理解就是,速度越快的物体,“换帧”的速度就越慢。

这意味着,时间实际上是相对的,每个人感受到的一秒钟实际上是不同的,你的一秒可能相当于我的一年,前提是你的速度足够快,接近光速。

然而,就个人体验而言,每个人对一秒的感受是相同的,换句话说,每个人经历的一秒,总的“换帧数”是一致的。

再次以电影中的画面为例。无论是快进还是慢放,电影中的角色都不会察觉到。假设我们拍摄电影角色一秒钟的特定动作,并以正常速度和慢放10倍的速度播放,视频中的角色只会感觉到过了一秒。

在没有其他参照物的情况下,任何人对一秒的感受都是相同的,因为这一秒内,“换帧数”是固定的,都是以一秒除以普朗克时间来计算。

换句话说,不管你乘坐的飞船速度多快,有多接近光速,只要你不离开飞船,你在飞船上的一生与你在地球上的一生并没有本质区别,理论上在你的一生中,地球可能已经过去了几百万年,人类可能已经走向了终点,但你并不知情,即便知道,对你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为何?

因为你不离开飞船,永远无法回到地球。理论上,你可能会看到地球时间快速流逝,对于你来说,就如同用10倍速度快进电影,但地球上的人并不会感到时间真的在加速,你也无法亲自体验到地球时间的“快进”。

而实际上,地球上的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别人的过去或未来,只是这个过去或未来非常微小,我们根本察觉不到。想要体验到这种感觉,有两种方式。

一是以亚光速飞行一段时间,然后返回地球。二是在强大的引力场附近待上一段时间,之后返回地球。

这两种方法都可能导致时间变慢,当你回到地球时,会发现地球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久,相当于你穿越到了地球的未来。

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明白,而我们也可以用一种更激进的方式去理解,那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宇宙换帧”。

两个相邻的普朗克时间的跳跃,可以被理解为“宇宙换帧”,而当你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意味着你的一个普朗克时间比静止物体的普朗克时间更长,理论上甚至可以无限长,意味着你已经无法进行“宇宙换帧”了。

而你处于宏观上的“量子叠加态”,作为观测者,时间本应随着“普朗克时间”无限细分,产生无数平行宇宙空间,每次“换帧”都应伴随着平行宇宙的分裂。但现在,随着你速度无限接近光速,“宇宙换帧”停止了,意味着所有可能性和开始都叠加在同一个时空中,于是就有了巨大的质量!

这也是为什么速度越快,质量就越大的原因。

不少人心存疑惑:若以光速翱翔,质量无穷大,难道不应化作黑洞?时空之旅岂非成为泡影,难道陷入了悖论之境?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假设你梦想达到光速,以下两种可能展现眼前。

其一,你蜕变为无静质量之物,成为光之波。

其二,你归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究竟何为这种奇异之态?当物质粒子皆在近乎绝对零度之下停滞或齐步行动,此时粒子不再具备“量子叠加态”之特性,分裂之现象亦不复见。

早在上个世纪末,美国科学家已创造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极其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中,绝大多数金属原子会汇聚于同一量子态。

理想情况下,若你保持知觉,加速器可将你提升至光速,穿越至未来,而无量子叠加之虑。至于第二种方式,似乎更为触手可及。

广义相对论基石为“时空扭曲”,质量与能量皆能塑造时空,质量越大,扭曲之力越强。

依据膜宇宙理论,宇宙宛如一片“3D膜”,亦即膜世界。众多膜世界共存,物质束缚于各自之膜,而膜即为宇宙全貌。膜宇宙观念源自弦理论,此处不赘述。

为何黑洞失却时间概念?盖因时间与空间本为一体,可视为某空间跳跃至他处所致。黑洞可无限延伸时空结构,甚至直通他方膜宇宙。

两膜宇宙间之距离,大抵相当于“普朗克长度”。黑洞跨越此距,宛如“换帧”,故相对于宇宙其他角落,黑洞内并无时间流转,永恒不变。亦表明,穿越黑洞,理论上即为穿越至另一宇宙。

又有疑云,上帝是否掷骰子?

以观影为喻。银幕上之每一帧画面,观之再多遍,皆无二致。

假设有朝一日,人类科技能将电影每一帧画面变得非固定,而是由计算机模拟上一帧内容,衍生所有可能性,即“量子叠加态”,那么电影下一帧可具备无数可能性。

此时观影,唯对已见画面剧情了然于心。若视频为48帧,对于其后48分之一秒内容,我们一无所知。

回想电子双缝干涉延迟选择实验,似表明我们知晓宇宙下一帧确有无数可能性,即“量子叠加态”,然当我们观测,无数可能瞬即定为唯一真实,何人幕后操控此选?四十八分之一秒间,何事发生?

让我们自电影世界返回现实,再次关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在我们即将观测之际,时间暂停,即在电子双缝之前那一帧。此刻,不唯电子,宇宙间可观测之物皆处于激发前之“量子叠加态”。

按下“播放键”,电子画面瞬时黑屏,紧接下一帧,我们目睹电子穿过一狭窄缝隙,而后电子再次处于激发前之“量子叠加态”,等待无穷可能之“下一帧”。

可理解为,观测实为宇宙自“混沌”分裂至无数“确定”状态之过程。未观测时,电子产生干涉,乃叠加之粒子在众多宇宙中“影子粒子”作用所致。

一旦观测,叠加之宇宙分裂至“确定”状态,粒子各自进入不同宇宙,自然不现干涉现象。

若不观测,粒子不久后将复归“混沌”态。

宇宙或许正如帧帧“量子叠加”之画面,每一帧仅存于一普朗克时间之当下。

或许,未来本不存在,仅为现在的分裂所至。意味着,人皆仅有过去与现在,未曾拥抱未来。或言,因有了现在,故拥有无尽可能性,此即未来。

故事至此,大抵明了。

阅毕,许多人或觉“如堕五里雾中”,实则常有此感,量子力学之怪异非一篇短文所能尽释。逾百年来,无人能自称全解量子力学,故“云里雾里”亦为常态。

若自称“彻悟量子力学”,恰暴露了对量子力学之无知。今日分享,非欲强加观念,而更多基于现有理论,分享个人之思考,期许带来新意。

1 阅读:8

路昭观看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