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核心的原因:江浙沪不会搞政治。
所谓政治,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想要搞好政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用人要讲究五湖四海,把全国的精英都拢到一起为政权服务。
只搞小圈子,是必然不能长久的,是必然要被全国精英压垮的。
比如共产党,搞得就是五湖四海,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你意志坚定、能力过硬,就会重用你。
很多人肯定会说,不对吧,那湘赣鄂怎么出了那么多人才呢?
原因很简单,湘赣鄂三省,是星星之火最先燃起来的地方,基本盘中的基本盘。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入的原始股”。
后来解放全国的时候,南下干部大多数都来自东三省、山河四省、陕甘宁,将整个北方都囊括进了基本盘。
严格来讲,国民政府真正的基本盘是两广,革命先行者屡战屡败的时候,是两广鼎力支持了他。
广东有钱,广西能打。
如果两广能对国民政府始终死心塌地,共产党的胜利肯定要经历更多波折。
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常凯申窃取了革命果实,抛弃了两广这个基本盘,将基本盘转移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
我本人就是武汉人,但我毫不讳言,民国时期,武汉就是常凯申政府的两大核心基地之一。
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常凯申政府确实是下了血本的。
但神奇的是,上海与武汉,也是共产党早期成长最重要的两个城市,一大在上海,八七会议在武汉。
因为抛弃了两广,南京国民政府先天就严重不足,别说统一北方了,就算是南方,两广、云贵川的军阀也整天和过不去。
这其实也没太大的问题,只要南京国民政府以天下为己任,广纳贤才,未尝不能逆转局势。
但这时候,江浙沪搞政治最大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他们善于搞小圈子,不善于团结大多数。
典型例子就是常凯申。
党务上,常凯申依靠的是陈氏兄弟的CC系小圈子;
政治上,常凯申依靠的是以政学系为首的小圈子;
经济上,常凯申依靠的是孔祥熙与宋子文这两个连襟;
外交上,常凯申依靠的是老婆宋美龄的小圈子。
情报上,常凯申依靠的是中统与军统这两个小圈子。
把这四个圈子主要领导人履历的看一下,大部分就是江浙沪出身,浙江为最,另一个基本盘武汉,根本就没多少在南京国民政府任高官的。
国民政府是从两广起家的,是宁汉合流组成的,怎么到最后,革命果实都让江浙沪享受了?
很明显,这是常凯申的有意为之,他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
你主动搞小圈子,那就难怪别人对你离心离德了。
再退一万步讲,即便江浙沪再人杰地灵,也不可能什么人才都出吧,也不可能比其他省份加起来还厉害吧。
一旦共产党把其他省份团结起来,仅从人才角度讲,也是远远超过江浙沪的。
国民党政府真正搞了五湖四海的,恰恰是在军事方面。
因为有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这两个人才库,国军军事人才可以优中选优。
张发奎是广东人,李宗仁、白崇禧是广西人,何应钦是贵州人,傅作义是山西人,卫立煌是安徽人,薛岳是广东人,杜聿明是陕西人。
低一级别的,廖耀湘是湖南人,黄维是江西人,黄百韬是广东人,李弥是云南人。
国民党政府东征、北伐、抗日、剿共,几乎所有拿得上台面的战功,基本上全都是这些人打下来的。
浙江籍的国民党军事高官,最有名的就是陈诚和胡宗南,常凯申对他们宠爱到无以复加。
可恰恰就是这两位在军事上乏善可陈,陈诚在东北,胡宗南在陕甘宁,几乎没有寸功。
因为在军事上搞了五湖四海,常凯申政府相对最强的,也是军事。
国共易鼎,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党务、情报、外交早就垮了,唯有国军,依旧死扛到底。
最后护着他们逃往台湾的,还是国军。

江浙沪搞政治,还有一个非常让人诟病的点:喜欢留后路。
不管啥时候,都喜欢给自己留后路,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你看国民党政府逃台后,军人没有几个离开台湾的,而那些经济界、政治界、外交界,很多都跑到美国去了。
他们不可能是在台湾攒钱在美国买的房子,肯定是在大陆时期,国民党败局还未定呢,他们就在美国买了房子。
国民政府要是输了,大不了我就去美国当寓公,反正有退路,他们不仅不以为耻,反而还洋洋自得。
不说别人,即便是常凯申本人,1949年兵败如山倒,宋美龄好多次从美国打电话来,要常凯申去美国,去加拿大,房子都已经买好了,理由也找好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幸亏常凯申还算有点骨气,硬是不去,一辈子都没去过美国。
如果常凯申也去了,那就不只是丢他一个人的脸,而是把所有中国人的脸都丢了。
这样的民国,怎么可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