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何以挑大梁

经济观察报 2024-07-15 20:17:06

经济观察网 李都/文“山东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勇争先。”

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勉励山东“定好位,挑大梁”,再一次给予了这片土地殷殷期望。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率先在全国确立起领先的开放优势、基建优势和工业优势,稳居北方第一经济大省,以“群象经济”傲视四方,其GDP总量已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三位。2024年第一季度,山东的GDP仍保持稳中有进,为中国经济大盘贡献着举足轻重的力量,可以说,从各项经济数据来看,山东一直在挑大梁。

但显然,习总书记对山东这个蓝色半岛,有着更高的期望:山东之作为,除了在经济总量中稳定盘星,还可以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在产业变革浪潮中,撑起大国的一根梁。

那么,山东何以挑大梁?

在区域经济版图中挑大梁

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山东始终是桥头堡。这个面向渤海黄海伸出臂膀的半岛,是中国布局海洋经济、蓝色经济的前沿滩头。

如果将山东看做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山东的人均GDP约在1.2万美元左右。其人口规模介于隔海相望的日本、韩国之间,放在经济全球视野中,我们常常会将山东与日韩两国做一番比较。

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山东制造业基础扎实——在中国制造业体系中涵盖门类最广,且是农业大省、科教大省……在一个健康经济体组成要素中,山东没有明显偏科。

而山东的比较优势还在于,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民营经济,山东都占有很大份额。2022年的数据显示,山东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私营工业企业数量全国第四。

目前,青岛、济南和烟台三个万亿GDP城市在省域内均衡布局,三大都市圈带动下的县域经济可圈可点,因而诸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在各条产业链上求新求变,他们整体形成了对北方经济的强力拉动。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源地,其文化优势决定了它必然像长三角和大湾区一样,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的资源配置。这让我们对山东有了更多的期许,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山东可以向全球发达国家靠拢,走在前,走出一条引领大国崛起之路。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日照港提出要求,要山东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这样的期许,可知山东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特殊地位,在向海图强、对外开放、引领北方、牵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棋局中,山东都是居于多重身份、多项责任在身的支柱大省,区域经济这个大梁,山东必须扛下来。

在“敢为天下先”中挑大梁

有时,个体的吉光片羽,诠释着国家前进的有力足音。

1992年,山东诸城市市长陈光下了一个决心,把诸城电机厂的国有资产由职工全部买断,政府不再控股,职工们摇身一变成了股东,选举了董事会和监事会。

这一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不改革死路一条”,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他鼓励人们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冒”……全国上下推进国企改革的呼声空前高涨。

满怀激情的陈光积极响应,但他很快荣膺了一顶帽子——“陈卖光”,改革没有既定线路,摸着石头过河怎能不被乱石硌脚,身处其中者必要经历惊心动魄的思想交锋。

好在,经过一番调查,陈光最终得到了来自最高层的首肯,“诸城经验”也成为国企改革的光辉典范,由此烛照全国,开启了一轮国企改革的大潮。

改革!改革!改革!我们总是呼唤要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山东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勇争先,离不开那些敢闯之人振臂一呼。正是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迈出了打破体制桎梏的第一脚。

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验来看,无论国企民企,皆是在闯关中发展壮大——观念关、身份关、产品关、市场关、管理关……不夸张地说,每一关都是生死关。而闯关就是打破常规,就是无中生有,在约束条件和体制束缚下敢为天下先。

时至今日,在身处激变和巨大不确定性的世界格局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呼唤敢闯之人,不止要让企业家站到舞台中央,还要让改革者站到舞台中央,给他们容错空间,让他们敢闯、有为、迸发激情。

而我们也不必讳言,山东的一些国有企业,“老大”思想还比较严重,相当一批民营企业,政府依赖倾向也相当显著——这何尝不是转型中国的课题——要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就必须下决心使企业摆脱依附,轻装上阵。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面对外来投资者或外国投资者,山东不仅要“好客”,更要让客人留下来,留下来还要坐正席,坐正席还能做主人。

齐鲁大地,改革的愿望还是那么迫切,改革的道路还是那样艰巨。

当新时代给山东人擂鼓助阵,便是希望那些官员和企业家们大胆往前走:那些明确了的,要探索性地、创造性地做;那些还未明确的、法无禁止的,也要敢于尝试,放开手脚做;那些已经做了且收到实效的,更要继续做,全力去推广。

因而,在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上,山东具有独一无二的样本意义,它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用的实劲,就为中国经济的爬坡过坎,提供了一个导航。

这个开路先锋的大梁,山东也必须挑起来。

在产业变革浪潮中挑大梁

自本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数字经济抢滩登陆,并势不可挡的向一切既有经济领域渗透、冲击,发展出全新的应用、产品、企业和产业形态……颠覆其可以颠覆的一切既有行业形态、商业格局、企业架构与流程,并带来对企业、城市、区域价值与前景的彻底重估、分化。

中国是这轮经济变革浪潮中的主战场之一,山东是这个主战场的正面前沿:一方面,本土成长出一批数字经济弄潮儿,另一方面,传统经济在新经济浪潮中试炼、重生、升级。

但山东并未在社交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浪潮中拔得头筹,在异常活跃的数字消费中频频失语——虽然它也在其中获益良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山东是唯一获批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如果起跑未获优势,山东便急须在这场数字浪潮竞赛中迎头赶上。

因而,如果山东能够创造性地实现经济引擎的切换,在数字经济时代重新成为领跑者,那么中国也就找到了逐浪新经济的一把钥匙。

在山东省的《数字变革创新2022行动计划》中,山东决心着力推进生产方式数字变革,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发展方式整体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最近谈到,数字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颠覆性的,不能用工业社会的思维来发展数字经济。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推动数字经济,其内在逻辑不同于工业社会,它要求量变到质变,它要求实现“从0到1”的飞跃,只有那些开辟了新赛道、孕育了新业态的颠覆性创新,才是新质生产力,其关键是“质”变,而不仅仅是新。

这样的论断,既令人有拥抱新浪潮的振奋,又充满举止无措的忐忑不安。已经全面浸润于工业社会的山东企业和企业家们,其优势清清楚楚摆在那里,而劣势也明明白白无可遁形,山东人怎能不经历一场全新的观念变革、思想升维,若拉长历史视野,山东完成工业化仿佛就在昨天,但破除工业化固有思维的浪潮却已经叩门。

观念的变革,对那些传统制造业中弄潮儿来说,往往是最难的。

或许,这就是时不我待的产业浪潮。数字经济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在国际竞争中“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是加速度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补课——中国补得还不错,但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旦落下来,很难有补课机会。

着眼于此,山东在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挑大梁的责任同样艰巨,必须勇当先行者,拥抱这场数字经济新浪潮,拥抱这场山呼海啸奔涌而来的AI新浪潮。

有比喻说,如果拿广东和山东相比,广东好比一辆汽车,灵巧轻便,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不费劲;而山东相当于一辆超级重卡,启动的时候很缓慢,一旦启动起来就是力拔千钧。

这个比喻确乎表达了山东之于中国的意义,山东这辆超级重卡,需要在压力之下勇挑大量,在充当中国经济引擎方面,释放出磅礴动力,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当下的中国走出一条勇于改革、勇挑大梁的新路。

2 阅读:171

经济观察报

简介:在最恰当的时点与您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资讯和商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