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你们嫌我操心太多,现在倒想排着队认领我这个妈了?”聚光灯下,现年57岁的伊能静轻晃着镶钻话筒,眼尾的细纹随着狡黠笑意漾开,通过幽默自嘲的方式回应了在2020年开播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中被网友们诟病“妈味重”这一争议。
2025年4月10日《乘风2025》的宣发现场,这位出道38年的艺人用一句玩笑,将五年前的舆论风暴化作时代的注脚。
2020年《浪姐》初舞台,当伊能静深夜为同组队员整理表演动线时,没人料到这份细致会演变成全网争议。“当时剪辑师把我指导王智、王丽坤的片段剪成连续半小时的‘教学现场’,第二天我就成了全网最遭嫌的‘操心老妈子’。”她在2023年自传《静水流深》中回忆道。
这种职场关怀的性别化解读并非偶然。社会学家李梦瑶指出,男性领导者的指导行为常被视作“mentorship(导师制)”,而女性则容易被贴上“control freak(控制狂)”标签。这种认知偏差,让伊能静在节目播出期间承受着“过度母性化”的舆论围剿。
“『妈味』原本带着腌臜气,现在倒成了勋章。”2025年的宣发访谈中,伊能静将手机屏幕转向记者——她的社交账号评论区充斥着“静妈看看我”的留言。这种转变背后,是持续五年的观念拉锯战。
在2021年《女性力量论坛》的演讲中,她首次系统阐释对“母性特质”的理解:“母性不是生物学定义,而是包含共情力、统筹力和治愈力的复合型能力。当我们在东京奥运会上为女排的互相包扎欢呼,在航天指挥中心为女工程师的精准协作鼓掌,本质上都是在赞美这种特质。”这番论述被《新周刊》评为年度十大金句,标志着公共话语体系对女性特质的重新认知。
如今打开视频网站,《浪姐》初代舞台的弹幕已被新注解覆盖。当伊能静为紧张到破音的金莎整理耳返的镜头出现时,“救命这也太暖了”的实时弹幕如潮水漫过屏幕。这恰印证了她2022年在《十三邀》中的预言:“时间会给真诚的陪伴正名。”
这种认知迭代在数据端得到印证:百度指数显示,“妈味”一词的负面关联度从2020年的78%降至2025年的23%,而“温暖”“可靠”等正向关联词上涨了310%。更值得玩味的是,《2025职场女性生存报告》显示,67.8%的00后求职者将“团队中有伊能静式前辈”列为理想职场要素。
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部分网友“想当女儿”的戏言,伊能静给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更期待有天听到『想成为你这样的同事』。”这个从昭和偶像歌姬转型为多栖艺人的女性,用38年职业生涯完成了对偏见的温柔解构。
在她最新单曲《她她她》的歌词里,有这样一句吟唱:“皱纹是年轮写的诗,温软是岁月磨的剑。”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注脚——那些曾被视作负累的母性特质,终将在时光沉淀中显影为独特的生命徽章。
评论区交出你的态度!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 文中所涉之时间、过程以及图片,皆源自网络。此文章旨在传递正能量,绝无低俗等不良导向。敬请观众切勿对号入座,亦勿上升至人身攻击之类。望观众以理性之态看待本事件,切莫留下主观臆断之恶意评论,须知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倘若本文在真实性方面存有争议,或者涉及事件版权、图片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我们定会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