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不该杀的三个人:关羽杀一个,孙权杀一个,曹操杀一个

夜婉阅览过去 2025-04-01 14:08:35

三国那会儿,是个动乱的世道。

兵荒马乱,谁活得久,谁走得稳,全凭一口气、一个决断。

人和人之间,有仇杀,有争斗,但也讲个分寸、留个情面。可偏偏总有人,死得不该、死得冤。

有人是本该留下来的栋梁,有人是值得敬重的对手,有人是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本分人,最后却全栽在一句狠话、一点傲气、一点多疑上。他们不是死在敌人刀下,而是死在自己人或盟友手里。这一来,不光断送了前程,还搅乱了天下局势。

今天说的这三个人,便是那个年代“最不该杀的人”。

关羽杀庞德

世上的事啊,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可在乱世中,情往往敌不过利。

要说三国里,最令人扼腕的死亡之一,就是庞德被关羽杀了。

庞德是什么样的人?咱们说得接地气一点,就是一个“杠到底”的人。早年间,他跟着马腾、马超父子混迹西凉,打仗不要命,冲锋在前,是那种看着都让敌人发怵的猛将。

后来马超投奔刘备去了,庞德却没有跟,而是投了曹操。他不跟情分走,跟他心中的“正统”走。

别人说庞德变节,他不在乎;他说:“谁能保家卫国,我就跟谁。”

曹操一看这人有种,马上重用。

没多久,关羽发兵攻打襄樊,庞德主动请战。

他不是不知道关羽的厉害,也不是仗着自己能赢,而是心里有口气:“你杀了我兄弟郭援,我这仇,不报不行。”

战场上,庞德确实不含糊。

一箭射中关羽额头,差点让这位“武圣”吃了大亏。

两军对阵,箭来刀往,一场恶战正酣,天公不作美,连日大雨,汉水暴涨。

曹军营地成了水塘,于禁部投降,庞德却不降,坐在船上,身穿甲胄,箭射光了就拔刀肉搏,最后翻船落水,被活捉。

关羽看着这个硬汉,动了恻隐之心,劝他降。

可庞德一口回绝,还大骂关羽是“匹夫”。他说:“我庞德虽死,曹操还在,汉室还在。你一个乱臣贼子,不配说服我。”

结果,就死在了关羽手里。

这一杀,不值。

不是说战场上不能杀敌,而是庞德这种人,不该死得这么早。

这种“宁死不屈”的将才,既是对手,更是榜样。

关羽若能留下他,不说收服,哪怕囚之、放之,都有利有弊可权衡。

可惜,他心里有火,又拉不下面子。庞德是被他伤的尊严逼死的。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

庞德的儿子庞会,为了报父仇,追随邓艾灭蜀,一举屠了关氏满门。

关羽死得壮烈,家门却死得凄惨。

一个刚烈的将军,被另一个刚烈的将军杀了,两头都输。

说到底,是一个“情”字的失守,一个“面子”的执拗,害了两家人。

孙权杀关羽

要说孙权杀关羽,是战争行为,其实也对也不对。

真要论起来,孙权杀关羽,既不是为了江山,也不是为了民心,更像是给自己找回一点“被羞辱的脸”。

当初孙权派使者来求娶关羽之女,说白了是想联姻。

孙权这人精着呢,知道刘备刚刚在益州站稳脚跟,正是与他孙吴结盟抗曹的好时候,他也不想一仗打得头破血流,想着靠亲家拉一把关系。

可关羽呢?听完之后,一句话:“虎女安能嫁犬子?”这话传出去,把孙权的面子踩在地上搓。他当场气得摔杯砸地,但又不好发作,只得打落牙齿和血吞。

表面上,孙刘联盟还在继续,可这口气,孙权一直咽不下。

等到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天下,曹操都想迁都避其锋芒。

此时的孙权,看到关羽的势力越来越大,心里就更不是滋味。

表面联盟,实则心寒。

再加上关羽在荆州的高压统治,把吴将压得喘不过气来,连傅士仁、糜芳都不敢给他送粮草。

这时候,孙权心一横,跟曹操一拍即合,从后方偷袭荆州。

关羽前线正攻樊城,后方就丢了大本营,家小被俘,人心涣散。

退到临沮,关羽还想着找条路活命。他跟部下说:“我诈降,稳住敌军,杀出一条生路。”

这计谋本不错,可惜遇上了识破他心思的潘璋。

马忠埋伏,一刀斩了关羽和关平父子,首级送去洛阳。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争胜负,而是一个男人的羞耻心作祟。

孙权不是非杀不可,他完全可以将关羽囚之、流放,甚至软禁。

可他没给任何回旋余地,就因为那句“犬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羽是被自己当年的一句话杀的。可真正动刀的,是孙权。

这一刀,割断了孙刘联盟的纽带。

一个国家的外交,毁在了两个男人的面子上,谁都没赢。

曹操杀华佗

华佗的死,是三国里最让人心寒的一桩事。

他不是将军,不是谋士,也不是政客。只是个医生,一个一心救人的神医。他懂经脉,会动刀,还能制药。

麻沸散的发明,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整整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更关键的是,华佗真心不想当官。

华佗年轻时也读过经书,也有人推荐他走仕途,可他不愿。

华佗经常说:“我喜欢在乡间看病,哪怕日晒雨淋,总好过在朝中看人脸色。”这番话,听起来清高,但实实在在。

曹操头痛病久治不愈,找了华佗。

华佗针灸一通,曹操立刻见效。

可华佗看出,这病根深,还得靠开颅动手术。按他的话说:“得让您喝下麻沸散,再割开头皮,刮骨清毒。”

这话一出,曹操一听,心里就咯噔一下。

“你是想借机害我?”他心里开始打鼓。

哪怕是华佗只是想请假回家看老婆,曹操都觉得他是想躲避自己,或者背后另有所图。

几次催促不见人回来,一怒之下,抓进牢里,审都没审清楚,就下了死手。

华佗临死前,把毕生医术写成医书,想托狱卒转交出去。

狱卒怕惹祸,不敢接。

华佗叹了口气,把那卷书一把火烧掉。

那一刻,失去的不止是一条命,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医学方向,是无数百姓本该有的生机。

后来曹冲病重,华佗已死。

曹操找了无数名医,都束手无策。

孩子死时,曹操泪如雨下:“若华佗尚在……”这话,说出来容易,后悔也迟了。

华佗是个不该死的人。他不贪权,不谋利,不插手政事,也没站队。

可他被卷入了权力的猜忌。

一个不懂政治的医生,最终死在了政治里。

结语

一个被骄傲害死,一个被羞辱害死,一个被猜忌害死。

庞德、关羽、华佗,他们的死,虽然各有原因,但有一个共同点——都不该死得那么早,也不该死得那么冤。

这三条命,不是简单的数字,它们是一代人、一段历史的缩影。

当我们读到这些名字,不只是缅怀。

人在世,最怕什么?

怕才高不识时,怕忠义不懂变,怕话出口伤人,怕人心不明事。

三国已远,但人心不远。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