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姚培发养生抗衰研究,值得收藏

元绿说健康 2025-02-06 00:03:16

老中医姚培发养生抗衰研究,值得收藏!(下)

2)治当通补并施,祛邪慎用攻伐。

老年病人因年老正虚,较青壮年更多见虚象。虚者当补之,但由于正气虚,虚气留滞,或因虚而致脏腑功能活动迟缓或障碍,常使体内的代谢产物停留而形成新的致病因素,导致既虚亦实,虚中夹实的病理状态,临床上虚的病理表现一般为脏之气血阴阳不足,实的病理表现一般为六腑、经脉、九窍等被气、瘀、痰、湿、水、食等阻滞。故姚教授治疗老年病即使使用补益法,也多通补并用,或先通后补,或通补兼施,且用药多清补、疏补,而不纯补、壅补、腻补。所谓“通”,非同于下法,而是泛指通降理气、活血化瘀、利湿化痰等能使病邪外出,气血通畅的治疗大法。而所谓“清补”,则是相对滋补、腻补而言,具有补益气血作用,又不温燥助火助湿的一类补药或一种补法。所谓“疏补”,则指在补益药,配伍理气疏导之品,防止壅气助邪或滋腻伤脾。老年人虽正虚较多,而虚中夹实之象也时有所见,但在应用攻伐时慎重,不可太猛。太过攻伐则易伤正,更伤元气。邪虽祛而正气难复,仍达不到治疗目的。姚教授强调在治疗老年病中,应用攻伐当遵循“衰其大半而止”,不可求功心切。在用药方法上做到: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无滞,和而无泛,吐而无缓。

3)补肾填精为法,阴平阳秘为宗。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源,生命之根,寓元阴元阳。肾气之盛衰与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老年疾病均有密切的关系。如禀赋羸弱,再加后天失养,或久病耗伤,就必然导致肾中水火阴阳亏耗,“水亏其深则阴虚之病迭出,火衰其本则阳盛之症迭出”,与此同时进一步影响心肝肾脾肺诸脏,由此产生气、水、湿、痰、瘀、火等病理产物,早衰和老年病就由此引发。故姚教授常以补肾填精法为宗旨,用以抗衰老和治疗各种老年病。补肾法之运用,当分阴阳。姚教授在区分阴阳的基础上,再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便阴阳互济,生化不已。在治疗老年阳成证时,他常选用肉苁蓉、鹿角胶、菟丝子、仙灵脾等肉润之品,以取其温润滋补之功,而附子、肉桂、细辛等刚燥之品多用于回阳救逆、通阳散寒,老年人用之宜慎,在温阳同时,再佐以生熟地黄、何首乌、黄精等滋阴之品,以阴中求阳。对予阳盛寒凝而成瘀者,再加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以温阳行血化瘀。对老年阴虚之证,姚教授多选用黄精、玉竹、生熟地黄、何首乌、龟甲、二至丸等滋润之品,以取其滋阴填精之力,同时佐以菟丝子、鹿角片等,以阳中求阴。若阴虚而见火旺者,则选加知母、黄柏、地骨皮,以滋阴降火,“阴火”仍不潜降,则选加肉桂、怀牛膝,以引火归深,导龙入海,此法他在治疗顽固性口疮时常常运用。在补肾滋阴药中,大多滋腻呆胃,且老年人脾胃功能较弱,用之过多反而壅滞中州,故他还常少使陈皮、砂仁等流动之品,使补而不滞,而无雍滞之度。此外,姚教授在应用补肾法的同时,还常参以补脾,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深。肾中精气需脾之后大不断奉养,惟当脾土健运,气血旺盛,先天乃昌,故姚教授在应用补肾法中,也十分重视老年人之脾胃功能,若脾虑不运,当先实脾,待脾输转运,则脾肾兼补,使药之精微为脾所运输,肾精得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4)气血宜当调和,贵在疏通。

人届暮年,精力体衰,积年因病或久病后气血衰少,或者因多思远虑,过伤七情,导致气机郁结,气血凝滞,郁滞不畅之证,正如《素问·痹论》云:“病久人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姚教授认为,老年人纯实不虚者少,虚实相兼者多,因虚而致实,因虚而致瘀是老年病的特点之一。故临床气盛兼滞,血虚有瘀者屡见不鲜,气虚有瘀,血虚气滞者也不少见,如中风、胸痹、痞满、癃闭、胁痛等,其原因多由脏腑气虚,不能运行气血,以致气虚而滞,血行缓慢而成黏滞,其治之法,主张“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用”的原则。选方用药时,既忌壅塞黏滞、呆板蛮补,又要避免过量重用,或久用。慎用芳香辛热走窜之剂,以防气耗血伤,而贵在气血流通,冲和活络,如此则虚者得补,损者受益。他在临床中能灵活运用,在补虚中调气血,在补虚中解郁积。如他在治疗老年虚扭诸疾中,运用补益气血之剂,务使脾主健运,肺有治节,心使君令,肝气条达,或少伍辛香流动之品辅佐其间,则益气补血之品无滞膈壅塞之弊。如参、芪、术、草得陈皮、木香,则气可补而不会滞;地黄、白芍、何首乌、枸杞子伍桂枝、丹参则血得益而能运。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风时,多用补阳还五汤配廉虫、桂枝,以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效,使元气畅旺,瘀消络通,诸症可愈,治疗老年痞满之症,他极喜欢用柴胡疏肝散,以着重行矛消痞为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湿、气、血、火、食等郁滞自解。他对老年胸痹的治疗,尤有心得,认为乃本虚标实之病,本虚则心气不足,心阳虚损,心阴失养,心神不宁;标实则气滞血瘀、痰饮阻滞,对此他不十分主张单纯或长期重用“活血化瘀”之剂,而是主张补益心气,以其帅血,最为得当,他常以养心汤以补心强志,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生脉散益气养阴,加丹参、延胡索理气活血,诸药相合,气血阴阳兼调,促使药力补而不滞,静中有动,用于临床,颇多效验。凡此种种,足证姚教授治血重在气,不独皆活血,而是“疏其血气,令其条达”,卑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这是在老年病用药施治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

5)立方主次分明,用药小量缓图。

老年之人诸病纷至,其病情亦多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寒热兼见,多脏亏损,气血俱虚,症情错综,故立方遗药颇费心思。如攻其邪则有损正之虑,治一脏恐碍他脏之弊等等。姚教授在认真详细辨证之前提下,用药主次分明,而不面面俱到,强调君臣佐使,药物相互协调,配伍严谨,力求药力专一而不涣散。对于老年之人用药,他主张宜从小量开始为好,认为老年疾病多属慢性疾病,故治疗欲求速效颇难,且老年体质虚弱,抵抗力差,兼以对药物之反应各不相同,对药物的耐受性亦与常人相异,故老人用药应慎重,不宜药量过大,应予以小剂量开始用药,大抵为常人之三分之二缓缓治疗,逐渐收效,若收效不显,可逐渐增量,循序渐进,直至症情起色,既要避免杯水车薪,药不胜病,也不能药过病所,诛罚无过,反而添疾。另外,有些老人疾病编绵不已,但病势并不危重,在冬令季节他常喜以膏滋代煎缓以图治,扶正祛邪,攻补按施。

6)注重治养结合,重视未病先防。

《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疗老年病尤当重视内因的作用,即注重调动老年人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不可光靠药物。教授常常强调:老年病多属慢性病,非朝夕可愈,应当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治疗中病人的自身调养也十分敢要,治疗与摄养结合的方法是治疗老年病的重要措施。在平时诊病时,他常告知老年病员饮食宜忌,起居调护,及适合各自病人的体育功能锻炼,让病员也参与整个治疗过程,使病人不单纯为接受治疗的客体。对于老年人,他还重视未病先防的原则。他在临诊时,详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脉、饮食、二便等情况,稍有变化,即予诊治,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云:“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因为老年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多,一旦症现,旋即加重,不得不慎。另外,老年人已病之后,他更为注意患者脏腑盛衰传变,及时遏制病情发展,故他认为,此乃老年病临证中治疗是否顺利获效的关健所在。他还告诫病员注愈四时气候的变化,形神合练,摄生防病。

特别提醒:文中所涉及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擅自试方。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