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排便“菊花”总疼?除了痔疮外,还有这4大病因要重视

尔安谈健康 2024-12-28 08:45:22

当我们讨论到排便时,很多人往往会心有余悸:不是因为话题尴尬,而是切身体会到“菊花”部位带来的各种痛感与不适。有些人喜欢把所有肛门疼痛都简单归因为痔疮,以至于在日常社交平台或聊天群里,稍微一提到“排便疼痛”,立刻就有人给出“你肯定是痔疮犯了”的“诊断”,甚至还自作主张地推荐各种药膏或坐浴方式。久而久之,这种“一疼就是痔疮”的认知似乎已在不少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可事实上,排便时“菊花”总疼,真的未必只是痔疮在“捣乱”。

有一阵子,网上曾流传一条消息:有位年轻人因为反复便血和肛门剧烈疼痛而自认为“痔疮”作祟,不仅买来了坐浴盆,还跟风使用各种止血膏,一连数周都没见明显好转。后来疼得实在受不了,去到肛肠外科门诊后才发现,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痔疮,而是更需重视的肛裂并发了肛周脓肿。医生当场给他做了引流处理,后续还做了小手术,才彻底解决痛苦。如果他当时再拖延一段时间,感染扩散会对组织造成深度损伤。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中并非极端罕见,却往往被“痔疮”这个看似常见的“帽子”所掩盖。

人们对于肛门疼痛的认知误区,不仅会让自己在面对病痛时陷入过度焦虑,还会错失最佳就医时间。要知道,在部分人群里,明明只是普通的“上火”导致临时便秘,却错误地担心痔疮而过度用药;或者有些人真正出现了严重的肛裂甚至肛周感染,却一直自我安慰“是老痔疮发了”,只在家坚持各种民间偏方而不去医院。过去几年,我在肛肠诊室里接诊的患者中,超过三成因为抱着“应该是痔疮”的先入为主观念,导致确诊时间延误一周以上。痛苦暂且不说,一旦延误治疗,还会引起后续更复杂的病理变化。

排便疼痛的成因其实远远不止痔疮一种。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有专家团队对肛肠科门诊病例进行汇总,发现约有12%—15%的顽固性肛门疼痛与肛裂相关,6%—8%与肛周脓肿以及肛瘘纠缠不清,另有将近5%的患者实际上是外伤或肿瘤因素导致。由于社交媒体对于“痔疮”讨论更多,这些其他病因便被忽略或轻视。很多年轻人对肛门这个敏感部位更是讳莫如深,不愿去正规医院就诊,实际上可能耽误了早期干预的机会。“菊花”毕竟是身体最后的屏障之一,一旦出现持久性的灼痛或刺痛,就要提高警惕。

在从医的过程中,我陆续见过不少被“痔疮”幌子耽误治疗的病例。记得曾有一位40多岁的患者,一开始以为排便时偶尔刺痛、偶见血迹就是痔疮。可在后续的肛门镜检查中,却发现她存在较严重的直肠黏膜炎症,怀疑与炎性肠病相关,而且在直肠下段还出现了溃疡型损害。实际上,她的疼痛并不仅仅局限于肛门部位,而是由更深层的直肠问题所引起。如果她一直自行当作痔疮用药,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临床中会反复提醒:一旦出现排便带血或持续疼痛,尽量在专业的指导下查明病因,不要盲目把全部问题都推给痔疮。

下面就来谈谈除了痔疮之外,最值得注意的四大肛门或直肠病因,希望给大家多一个了解疾病信号的“窗口”。

1. 肛裂:隐形的“刀割感”

肛裂,乃肛管皮肤裂开所致创口。排便之际,常有尖锐刺痛之感,仿若被刀割,有时还会滴血,或使纸巾染血。根据一项大肠肛门外科门诊登记数据,在反复肛裂患者里,有近20%的病例合并肛管狭窄,导致排便时的不适反复升级。通常来说,肛裂可因多种因素诱发:长期便秘、排便时用力过猛、缺乏纤维素饮食、产后恢复不佳,以及某些炎性肠病。相较于痔疮,肛裂往往会导致更为强烈的疼痛,其表面创口也容易反复撕裂。若没有及时治疗,裂口愈合难度会越来越大,还可能形成“肛裂—肛乳头肥大—肛乳头炎症”的恶性循环。对肛裂的常规处理包括局部药物、坐浴、饮食调整,以及在严重情况下进行手术切开或扩肛。关键在于尽早对症处理,避免病情迁延。

2. 肛周脓肿:容易被忽略的潜伏感染

肛周脓肿是指肛门周围软组织内产生感染、化脓所致。一些患者刚开始只觉得肛门外口肿胀、微痛,甚至以为是痔疮的外痔发作,自己用了止痛膏就不再理会。实际上,肛周脓肿的内部可能在持续扩散,一旦发展到深部间隙感染,痛感和发热症状会骤增,还可能形成长期瘘管。

在外科年会上曾有报告指出,对于首次出现肛周脓肿的患者,如果超过70%未及时诊断或治疗,一年内合并肛瘘的几率高达一半以上。我在门诊中也见到一些年轻人,拖到实在没法坐下才匆匆来看诊;做超声或MRI后发现脓肿已波及到肛提肌附近,不仅手术更复杂,后续护理也更加麻烦。对此,必须强调:若肛门周围出现红肿热痛、质地发硬且不能自行消退,尽快到医院评估是否为肛周脓肿。

3. 肛瘘:反反复复的漏液与疼痛

肛瘘常常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也可能由其他外伤或炎症引起。简而言之,它是肛管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形成了一个不正常的通道。如果对肛周脓肿处理不及时,脓液就会向外突破,形成内口与外口,间或还有复杂的支道。肛瘘患者往往表现为肛门周围反复渗出脓液,伴有潮湿感或隐痛。严重时,可能出现瘘道炎性肉芽组织增生,引发持续性的刺激症状。想要彻底治愈肛瘘,需要评估瘘道走向和深度,一般需要手术切开或挂线治疗。

有少部分病例在炎性肠病等背景下形成复杂肛瘘,治疗周期会相对漫长。作为肛肠科医生,每次碰到肛瘘患者,总要先评估其初始诱因:是单纯性的肛周感染还是系统性疾病引发。如果不查明病因,单靠简单切开容易复发。

4. 肛周肿瘤:别把恶性病变当“久治不愈”的痔疮

肛周或直肠下端的肿瘤虽然在所有肛肠问题中占比不算很高,但却是极需警惕的一类病因。临床见到部分病例,持续半个月以上的肛门坠胀、便血和顽固性疼痛被误以为痔疮或肛裂,结果发现是直肠黏膜癌变或少见的肛管鳞癌。文献中报道,在低位直肠癌患者里,大约5%会因为症状类似痔疮而延误3个月以上才确诊。

在门诊中,尤其对40岁以上或有家族肿瘤史的患者,若肛门长时间疼痛伴有不明原因的出血,就必须进一步做肛门指检、肛镜乃至结肠镜来排除恶性病变。有时于体检之际,还会发觉局部存在硬结或者淋巴结肿大的状况,此种情形下更需及时就医。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疼痛就是痔疮”,一定要有足够警惕,才能及早发现可能的肿瘤。

从医多年,我对“菊花”问题的感受就像我们熟悉的一种传统乐器,它虽小但敏感度极高,稍微出现异常就能让人坐立难安。这种敏感在提醒我们:任何与肛门相关的反复疼痛,都不可轻视。排便疼痛既可以是痔疮,也可能是上述四大病因中的某一种或多种并存,需要多维度排查,才能对症下药。现实中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情况,如放射性肛炎、炎性肠病相关性肛周病变,乃至先天性结构异常,这些都需要在专业检查后才能明确诊断。

为了降低排便疼痛的风险,首先要从生活方式上介入:保持健康饮食、多摄取膳食纤维、避免过度油腻辛辣、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并尽量避免久坐久站。当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万不可惧怕肛门指检或肛镜检查。临床数据显示,对早期肛门疾病的筛查依从性提高10%,就能显著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而言,肛周或直肠疾病只要在早期被发现,后续的介入和治疗手段都会更加简单。

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观察中建立健康警觉,尽量别让盲目的“痔疮”标签占据了所有思路。肛裂、肛周脓肿、肛瘘以及肛周肿瘤,这些都能引起排便疼痛,且危害性各有不同。有些只需简单护理,有些却需要专业的外科处理,甚至长期康复管理。若长期予以忽视或“自行诊治”,不但会招致难以忍受的痛楚,而且极有可能错失早期干预的良机。排便疼痛并非“小题大做”,它有时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示:我们的“菊花”需要重视,别再一疼就把责任全推给痔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