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代。中国的古钱币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而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钱币之学。随着历史的进程,这些钱币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流通交易的用途,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这些包含历史发展进程的钱币,却平添了对历史的研究和探索的价值,更具有不同凡响的收藏意义和难以想象的升值空间。
中华民国廿五年制嘉禾伍拾枚金质试铸样币,是民国货币体系中极为特殊且珍贵的存在。1936 年,由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命造币厂设计,据传由日本大阪造币厂试模代铸。该样币直径39.7mm,厚2.7mm,重26.3g,正面中央为繁茂的嘉禾图案,寓意着丰收与繁荣,上方书 “中华民国廿五年制”,字体规整大气。背面同样是嘉禾图,嘉禾环绕中铸有 “伍拾枚” 字样,表明其面值。整体设计简洁而不失庄重,样币采用黄金铸造,质地精良,币面平整光滑,图文线条清晰流畅,每一处细节都尽显精湛工艺,马齿锐利,铸造压力十足,图案的立体感强,呈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与工艺价值。作为试铸样币,它并未正式发行流通,存世量稀少,属于民国铜元中的名誉大珍品,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