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纵副政委张国华,提任军区司令,懂政工会打仗,文武双全

妍妍说历史文化 2024-10-27 13:28:33

引言:

1946年冬,硝烟弥漫的中原大地上,一位政工出身的指挥员临危受命,担起了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的重任。他就是张国华,一个从井冈山走出来的革命老将。在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的危急时刻,张国华凭借其深厚的政治工作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豫皖苏军区的将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连续取得多场胜利,不仅稳固了根据地,还极大地鼓舞了军心。从政工干部到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文武双全的卓越品质。他的故事,正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里培养全面人才的生动写照。

井冈山走出的革命老将张国华

1915年,在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一个叫张国华的小男孩呱呱坠地。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张国华从小就目睹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15岁那年,张国华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跟随红军长征,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国华被分配到八路军第115师。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从一名普通战士,他逐步成长为指导员、教导员,再到营长、副团长。

张国华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战役,亲身经历了多次反"扫荡"斗争。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同时,他也开始接触和学习政治工作。

1943年,张国华来到冀鲁豫党校参加整风学习。这段经历让他对党的理论和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习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党校警卫团政委。

在这个岗位上,张国华开始真正接触和深入政治工作。他认识到,政治工作是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他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很快就在政治工作方面崭露头角。

1945年6月,张国华被调往水东军分区工作。这里的工作更加复杂,既要做好军事斗争,又要做好群众工作。张国华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6年底,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豫皖苏地区面临严峻考验。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豫皖苏军区。

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任命张国华为豫皖苏军区司令员。这个决定,既是对张国华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的一种考验。

张国华深知,这个重担不轻。豫皖苏地区地处平原,易攻难守。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形势十分严峻。但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决心带领豫皖苏军区的将士们打出一片天地。

上任伊始,张国华就提出了两个重点: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他认为,只有从思想上武装官兵,才能让他们在艰苦的斗争中保持坚定的信念。

张国华组织全军开展思想教育,扭转消极避战情绪,打掉和平幻想。他强调,只有坚持斗争,才能赢得和平。这些教育,为豫皖苏边区的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组织建设方面,张国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将原第6分区改为第1分区,原第8分区改为第3分区,在涡河以南成立第2分区。同时,他还将原来的主力团扩建为军区独立旅。

张国华还建立了军区特务团、骑兵营,并逐步充实了3个分区的独立团和县区武装。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豫皖苏军区的整体实力。

为了指导实际作战,张国华制定了一系列作战方针和原则。他提出"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游击战争"的工作方针,强调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

在具体战术上,张国华提出了"敌进我进,避强击弱"、"敌不进我也进"、"内线坚持,外线进攻"等作战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张国华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

通过这一系列部署,张国华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带领豫皖苏军区的将士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临危受命显身手 军区司令展才华

1946年12月,风云突变。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豫皖苏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在这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成立豫皖苏军区。

张国华被任命为军区司令员,吴芝圃任政委。这个任命对张国华来说,既是荣誉,更是挑战。他深知,豫皖苏地区地处平原,易攻难守,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张国华没有退缩。他立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开始着手组建和整顿军区。他提出了两个重点: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在思想建设方面,张国华组织全军开展了深入的思想教育。他强调,要扭转消极避战情绪,打掉和平幻想。他告诉官兵们,只有坚持斗争,才能赢得和平。

这些教育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重大。它为豫皖苏边区的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官兵们的斗志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都明白了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组织建设方面,张国华可谓大刀阔斧。他将原第6分区改为第1分区,原第8分区改为第3分区,在涡河以南成立第2分区。这种调整,使得军区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指挥更加高效。

不仅如此,张国华还将原来的主力团扩建为军区独立旅。他建立了军区特务团、骑兵营,并逐步充实了3个分区的独立团和县区武装。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豫皖苏军区的整体实力。

为了指导实际作战,张国华制定了一系列作战方针和原则。他提出"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游击战争"的工作方针。这个方针,体现了张国华深刻的群众观点。

他明白,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站稳脚跟。这个方针,为豫皖苏军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具体战术上,张国华提出了"敌进我进,避强击弱"、"敌不进我也进"、"内线坚持,外线进攻"等作战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张国华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

"敌进我进",就是要主动出击,不给敌人喘息之机。"避强击弱",则是要充分发挥我军的机动性优势,专打敌人的薄弱环节。"敌不进我也进",体现了张国华积极进取的战略思想。

"内线坚持,外线进攻"这个原则尤为重要。它要求部队在坚持根据地的同时,不断向外出击,扩大战果。这个原则,为豫皖苏军区后来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通过这一系列部署,张国华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带领豫皖苏军区的将士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张国华认为,要想打好仗,就必须先打几个漂亮仗。这样不仅能牵制更多的敌人,还能激发部队斗志,稳定群众情绪,增强胜利信心。

他指挥地方主力部队,集中形成拳头,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法。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张国华带领部队机动灵活地和敌人打起了运动战。

这种战法,充分发挥了我军的机动性优势。敌人虽然人多势众,但往往被我军打得晕头转向。我军虽然人少,但每次都能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通过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张国华带领豫皖苏军区不断取得胜利。他们巩固并扩大了原有的游击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军心士气。

在张国华的领导下,豫皖苏军区很快就控制了一大片地区。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南至淮河,北至陇海路,包括三个省的几十个县。这个成果,远远超出了上级的预期。

从第7纵队的副政委改任豫皖苏军区的司令员,张国华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既会做政治工作,又会带兵打仗,逐渐成长为一名军政兼备、文武双全的战将。

在张国华的领导下,豫皖苏军区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不仅站稳了脚跟,还为华东野战军的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援。张国华的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锻炼。

运筹帷幄展才华 指挥若定破敌军

张国华上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后,立即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他深知,要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站稳脚跟,就必须打几场漂亮仗。

1947年1月,机会来了。张国华得知涡阳城内有县保安团700余人,装备较差,战斗力不强。他当机立断,决定派独立旅奔袭涡阳。

1月6日晚,部队悄悄来到涡阳城外。第二天凌晨,张国华一声令下,豫皖苏军区突然发动攻城。第30团从西北、第35团从西南、第34团从东南,一举突入城内。

守军措手不及,慌忙组织反击。但我军战士士气高昂,有的举起驳壳枪,有的挥舞着大刀片,向敌士兵奋勇冲杀。守军被我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震住了,纷纷弃关而逃。

这一仗,歼敌200余人,缴获轻机枪7挺、掷弹筒2具、步枪386支、子弹4万余发、电台1部。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军上下的士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斗俘虏了一名电台兵小王。张国华亲自与小王谈心,耐心说服他加入我军。小王被张国华的真诚打动,思想很快转变过来。

有了这部电台,张国华可以随时掌握和了解蒋军商丘绥靖公署对本区部队的指挥、部署及其作战意图。这为后续作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情报支持。

涡阳一战,让蒋军大惊失色。驻扎亳县的蒋军新10旅第30团得悉涡阳被占,立即向东南方向出动,来势汹汹。张国华得知敌30团孤军深入,果断决定将计就计。

他将敌军引入到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布好了口袋让敌军来钻。开战前一天,张国华把独立旅旅长金绍山、警卫团和骑兵大队的领导召集到一起,明确了作战任务。

张国华命令独立旅一部边打边退,引诱敌军在后边追。独立旅连续走了三天,进驻永城县龙岗镇,部署待敌。果不其然,敌军大摇大摆地钻进了独立旅布置好的"口袋"。

上午9时多,战斗打响。独立旅第34团正面迎击,第30团、第35团分左右待机"扎口袋"。军区警卫团和旅骑兵大队待命,张国华到独立旅指挥所亲自指挥。

敌军开始用一个连进攻独立旅34团第1营阵地,被34团指战员火力压制后,又用一个营的兵力进攻。34团依托隐蔽工事,待敌人靠近时,集中火力狠狠打击,敌军横尸遍野。

当敌军准备窜逃时,张国华当机立断,下令第30团、35团左右快速迂回,将敌军全部包围在大小米庄等4个村子里。独立旅很快就完成了对敌军的包围。

得知敌团部驻守在大米庄,其余3个营分别各驻1个村,张国华眼前一亮。他想出了一个"掏心战术":先集中兵力攻打大米庄,端掉敌人的团部,其他3个营必然各自为战,乱作一团,独立旅便可趁机各个击破。

当晚10时,进攻开始。在火力掩护下,我军将高粱秸筏子迅速推到河沟里,突击队趁势冲过河沟,进入村里与敌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我军消灭了敌军两个连队,活捉了一名副团长,缴获一台报话机。首次战斗顺利地打掉了敌军团部,使其他3个营的敌军失去上级指挥。

随后,独立旅一个晚上进攻一个村,吃掉一个营。战斗共进行三天,全歼了蒋军新10旅30团,俘虏1000多人,缴获美式波尔宁机枪10余挺,其他枪支弹药一大批。

这一仗,打出了军威,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取得了打敌正规军的经验,对扩展巩固第3分区、开辟第2分区起到了重要作用,获得了晋冀鲁豫军区的表扬。

1月24日,刘伯承率野战军主力第1、2、3纵队,邓小平率野战军主力第6、7纵队,共5个纵队穿越陇海线进入豫皖苏区,进行豫皖苏边战役。

张国华立即命令独立旅和第1、2、3分区各级地方武装,积极向当面的蒋军地方部队展开进攻。他们歼灭了部分敌军,扩大了地区,站稳了脚跟。

1月30日,张国华命令独立旅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南集团6纵于晚23时攻占柘城。这次行动歼灭敌保安第4纵队张岚峰部1个团、后方机关和警卫部队2700余人,生俘伪县长殷承恩,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23挺、迫击炮5门、步马枪597支及其他军用物资。

2月3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7纵队欲围歼敌16旅,张国华命令军区独立旅当日下午5时出发,迅速赶往乌墙阻击由商丘方向过来的增援之敌。

第35团进入乌墙正面阻击,34团在乌墙以东策应。35团于4日拂晓进入阵地,构筑工事。天刚亮即发现敌新5军200旅坦克6辆、汽车10多辆在乌墙北门之外阎庄北侧集结,35团即加强北门火力。

早上7时,敌军坦克向乌墙发起冲击,并开炮射击。经过将近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34团击毁敌坦克1辆。中午11时许,敌16旅已基本被第6、7纵队歼灭,军区独立旅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之后迅速撤出战斗。

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张国华指挥豫皖苏军区连战连胜,不仅巩固了根据地,还为野战军的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援。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锻炼,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事指挥家。

功成身退显风范 继往开来续辉煌

张国华在豫皖苏军区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1947年春,中央军委决定对豫皖苏军区进行重组,成立了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

张国华被任命为第九纵队司令员。这个任命,既是对他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的更高期望。面对新的挑战,张国华没有丝毫懈怠,立即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在张国华的带领下,第九纵队很快就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支劲旅。他们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屡建战功。特别是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第九纵队在张国华的指挥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规模宏大,意义深远。张国华带领第九纵队,配合其他部队,成功包围并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力量。这场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役结束后,张国华又带领部队参与了渡江战役。1949年4月,第九纵队在张国华的指挥下,成功渡过长江,为解放南京做出了重要贡献。随后,他们继续南下,参与了解放上海、杭州等重要城市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张国华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他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在这些岗位上,张国华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是党和国家对他多年来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肯定。但张国华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继续兢兢业业,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张国华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兼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在这个特殊时期,张国华不负重托,成功指挥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中,张国华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根据西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战术。在他的指挥下,我军不仅击退了印度军队的进攻,还给予了他们沉重打击。

战争结束后,张国华并没有急于庆功。他立即组织部队开展生产自救,改善驻地环境。他还积极支持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西藏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2年,张国华调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在这个岗位上,他继续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特别重视部队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部队的信息化、机械化进程。

张国华还非常重视部队的政治建设。他经常深入基层,与官兵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他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军的性质和宗旨都不能改变。

1977年,张国华当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这是党和国家对他多年来工作的肯定。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张国华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

1985年,已经70岁高龄的张国华退出现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为国家服务。他继续关心国防建设,经常为年轻一代的军事工作者提供宝贵建议。

退休后的张国华,经常被邀请到各大军校做报告。他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年轻一代讲述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张国华的一生,是为党和国家奋斗的一生。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年轻战士,到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再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的老同志,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2015年,张国华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感到惋惜。但他的精神,他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张国华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缩影,也是新中国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写照。

1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