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为何选择在1924年发动政变?你知道吗?

老伍谈史事 2025-03-13 17:22:34

‍‌‌‌‌‍‌‌‌‍‌‌‌‍‌‌‌‍‌‌‌‌‌‍‌‌‌‌‌‍‌‌‌‍‌‌‌‌‍‌‌‌‌‍‌‌‌‌‍‌‌‌‌‌‍‌‌‌‍‌‌‌‌‍‌‌‌‌‍‌‌‌‌‌‍‌‌‌‌‍‌‌‌‌‌‍‌‌‌‌‍‌‌‌‍‌‌‌在那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历史的走向,常常充满了偶然性。要是1924年冯玉祥没发动北京政变,而是让曹锟继续统治中国,那历史会变成啥样呢?这个假设是有依据的,其实它跟对中国近代政治走向的深入理解有关。就像历史学家陈之骅所说那样:“北洋军阀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关键的阶段,它内部的权力争斗,以及政策抉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①。

曹锟为直系军阀之重要代表,1923年,以颇具争议之贿选手段,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②。此事件在当时引起极大关注,孙中山先生发布命令,欲抓捕参与贿选之议员③。然历史不可假设,曹锟之总统任期仅维系一年多,便因冯玉祥发动之政变而告终。若此政变未发生,曹锟能否稳固其统治?

在政治这一层面之上,曹锟或许会实施一系列的举措,用以强化自身的权力,从而维持政局看起来的稳定。借助对内阁成员构成的调节,减弱其他军阀的力量。正如政治学者李剑农所指出的:“北洋政府时期的内阁更迭频繁,实际上是各派军阀势力角逐的结果”④。曹锟或许会运用军事方面的举措,借着压制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以此来保证他自身政权的稳定。不过历史学家唐德刚觉得,此种构建于权力制衡根基之上的政治稳定较为脆弱,一旦缺失了平衡,便会引发新的冲突。

在经济这一领域之内,曹锟政府也许会继而施行一些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利的政策。北洋政府在经济发展这块儿,不是一点儿行动都没采取。不过呢它推行的这些政策,经常由于军阀混战给挡住了。稳定与改革并存是他必须面对的挑战。正如经济学家许涤新所言:“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畸形的态势,一方面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外国资本的掠夺也日益加剧”⑤。他也许会把自己所拥有的全部才能都发挥出来,专心地去吸纳外资,以此促使工业得以繁荣发展。可是因为政局不是特别稳定,这些所做出的努力最终能不能起到效果,还得进行慎重的思考以及评估。

社会文化这一方面呢,如果曹锟所处的那个时代一直持续向前发展,新文化运动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曹锟政府或许更倾向于对传统文化进行保留以及维系,而不是全力去推动现代思想的发展。不过这种抑制不能够完全阻止社会文化的变迁,新的思想依然会在幕后,慢慢地开始发芽。鲁迅先生就曾撰文指出,在那个时代,“文人的命运与政治紧密相连,军阀的统治往往给文化发展带来压制”⑥。社会对于新思想以及新文化的渴求将会持续提升,这个时候对于传统文化的反省也会跟着进一步加深。

在国际关系范畴中,曹锟政府于国际层面上所获得的认可程度并非很高。由于贿选丑闻,他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他要是一直统治下去,那国际社会面对中国时或许会更谨慎些。外交史专家顾维钧曾讲述,“在那个时期,中国外交面临艰难的处境,强国对中国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依据自身的利益来思考并确定的。”⑦列强或许会始终保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不太愿意轻易地去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不过他们会时刻紧盯着局势所发生的变动,以此来保障自身的利益

所以历史没有如果,但假设性的分析却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历史学家黄仁宇清楚地表明,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从大历史的视角去思考问题”⑧。曹锟那个时代未走完的路,不但给我们给予了一个对历史进行反思、从现实中汲取经验的契机,也使我们察觉到政治稳定对于国家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留意权力制衡的那些核心环节,此点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极为重要。

20世纪初那会儿,中国遭遇了好多很大的挑战以及机遇。像曹锟这类的领导者也好,其他那些历史人物也罢,他们所做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都在不一样的程度上影响塑造了中国的往后日子。要是咱们深入去研究这段历史,或许就能更清楚地明白现在的中国,并且还能给未来的发展给出一些有用的参照。

参考文献:

①陈之骅.《中国近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②维基百科.北京政变(1924年).链接)

③人民日报.“大总统”曹锟下野之后[N]人民日报,2010.

④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⑤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⑥鲁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⑦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⑧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本人承诺:图片素材全部来源于真实素材的原创,所有图片素材及文章都是真实的

🍀本文基于历史档案与研究资料撰写,旨在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其中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平台无关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