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位诗人一生遭贬27次,流放长达23年,历经坎坷与磨难。
但无论命运如何捉弄,他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少年般的豪情与洒脱,历尽一生风雪,归来仍是少年的大唐诗人。
当现代人感慨“35岁危机、45岁困境、55岁知天命”时,不妨读读他的故事,或许能为我们在迷茫中照亮前行的路。
他就是刘禹锡,被命运捉弄的天才。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大唐诗人刘禹锡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精彩,又不会错过最新内容。
被命运捉弄的天才刘禹锡有着唐朝“诗豪”之称,他出生于河南荥阳,自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说不定和刘备还是亲戚关系。
刘禹锡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文化,他的童年被经典与诗词填满,而且勤奋好学,作得一手好诗,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天才。
在刘禹锡21岁时,中了唐朝进士,当时同他一起中榜的还有柳宗元,之后刘禹锡在两年内连考三级,相当于现在的选调生,直接进入了吏部。
然后刘禹锡又被被朝廷调任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监督百官,纠正刑狱。
初入仕途的刘禹锡自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革新精神,他在御史台任职期间,以雷霆手段进行整顿吏治,面对当时的盐铁贪污大案,他毫不畏惧,深入调查,抓住不少贪官污吏,令整个朝廷上下闻风丧胆。
刘禹锡铁面无私的精神被长安城百姓称为“铁面刘郎”。
当时,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也在御史台任职,就这样,三人兴趣相投并结为好友。
那时候的大唐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当权,朝廷上下腐败严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深知此事事关重大,若不进行改革,大唐将陷入危机。
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一批改革派开始日夜谋划,为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削弱宦官的权力,整顿腐败,减轻百姓的负担。
他们的举措实行一段时间后,百姓负担明显减少,这也让他们看到了大唐的希望。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由于刘柳等人的改革引起了一些宦官的不满,那些宦官等保守势力联合起来陷害改革派的人,唐顺宗李诵也被迫让位给太子李纯。
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八人先后被贬至远州司马,这一贬,便是十年之久。
在离开长安前,刘禹锡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和不屈。
他骑在马上,回首望去,长安的城墙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肃穆,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那首千古名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既是他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此后,刘禹锡在被贬的近十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表达了他对当朝权贵的不满,又写了许多词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
刘禹锡写下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更是展现出其豁达和乐观的精神。
十年后,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彼时的他,满心以为自己能有更大的作为,为朝廷和百姓做更多的事。
然而,在刘禹锡在回京后,他看到长安城中的权贵们身着华服,在各种风花雪月场所赏花弄草,将朝廷内部搞得乌烟瘴气,愤怒的他,即兴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暗讽权贵。
没想到此诗一经传出,权贵们听闻后,个个被气的恼羞成怒,他们在朝廷上故意散播谣言,污蔑刘禹锡有反叛之心,对朝廷不满,并借诗讽刺朝廷。
在权贵们的一番污蔑下,刘禹锡再次被贬谪到广州连州,此后,刘禹锡在这里待了近五年。
在连州期间,刘禹锡与在柳州的好友柳宗元联系更加密切,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经常通过书信交流诗作,互相感慨对人生的感悟。
后来因刘禹锡母亲去世他才得以离开连州,而后的十几年里,刘禹锡又先后被任为夔州、和州刺史,足迹遍布湖南、广东、四川、安徽等地。
公元827年,刘禹锡奉命返回长安城,此时他的脸上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双鬓斑白,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经历了23年。
回到洛阳后,刘禹锡与故友重逢,此时的刘禹锡,虽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青年才俊,但他对未来仍充满了希望。
刘禹锡又在朝廷中任多个职位,直到71岁病逝在洛阳,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坎坷与辉煌,他一生遭贬27次,流放长达23年,然而,无论命运给予他怎样的重击,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少年之心,从未向命运低头。
当代中年人正面临着各种危机,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妨读读刘禹锡的故事,用乐观、坚韧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正如刘禹锡65岁写下的那句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本期文章就到这里了,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也可以点点关注,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齐鲁壹点:2022-10-12:青未了|直男刘禹锡
四川正道文化:2022-07-31:白居易和刘禹锡:只想告诉你 我一直都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