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龙和宋帅帅夫妻俩在山西长治开了个团子店,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就忙活着和面、拌馅、做团子,从一个小摊子慢慢做成了个品牌,现在还带动了村里人一起做,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从前在李坊村,大伙都晓得侯小龙妈妈做的团子特别香,这团子皮用玉米面和糜米调和,里头包着红豆枣泥馅,乡亲们都爱吃,逢年过节必定要做上一锅。
侯小龙从小看着妈妈做团子长大,记得每到过年时节,妈妈总会起个大早,一大家子人围在灶台边忙活,那香味能飘出好远。
这手艺跟着妈妈学了好些年,每次和面都得费不少劲,水温要适中,放碱也得有讲究,要是比例不对,做出来的团子就不够筋道。
村里人都说,龙妈妈做的团子特别,馅心香甜,面皮劲道,一口咬下去满嘴生香,这味道让人忘不掉。
2015年那会,侯小龙和媳妇商量着做点团子卖,开始时生意冷清,但吃过的人都说好,慢慢地就有了回头客。
他们家团子的名气渐渐传开,不光是村里人买着吃,连外地人都慕名而来,有时候一天能做好几千个还不够卖。
现在想想,要不是当初坚持下来,也不会有今天的规模,每次做团子时还能想起妈妈在厨房忙活的身影。
2017年,他们把这生意注册成了品牌,请村里人一起来做,大家伙都有活干,每月能赚不少钱。
做团子看着简单,其实门道多着呢,揉面要用力,次数越多越好,这样做出来的团子才够劲道。
馅料也有讲究,红豆要煮得烂烂的,枣泥要精选好枣,调配比例都得按经验来,这样才能保证味道不变。
现在厂里一天能做四五千个团子,光是包装就得好几个人忙活,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
村里老李说,自打跟着做团子,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比种地强多了,还不用出远门。
这团子现在卖到北京上海去了,听说福建那边也有人要,一年下来能卖出十几万个,收入也有三十多万。
村里人都说,得亏有这个团子厂,不然农闲时节都不知道干啥好,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
团子厂现在成了村里的招牌,来参观的人不少,都说这是个好项目,能让农村人在家门口挣钱。
这团子不光是个吃的,更是个传承,从妈妈手里学来的手艺,现在又教给了更多人。
村里的年轻人都能做团子了,有的还琢磨出了新花样,做出不同口味来,但老配方始终不变。
现在他们打算把生意做到网上去,让更多人尝尝这口家乡味道,把传统美食发扬光大。
以前团子就是过年才能吃到的,现在天天都能做,但那份期待的心情一点没变。
做团子的时候,总能想起小时候守在锅边等着吃的情景,那种幸福感现在还留着。
宋帅帅说,要把这手艺一直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他们村的团子,尝到这份独特的味道。
每到年节,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都要带些团子走,说是家乡的味道带在身边特别暖心。
这团子承载着太多回忆,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份情怀,让村里人找到了新的奔头。
现在厂里每天都很忙,但大家干得都很开心,因为看到了希望,知道日子会越过越好。
有了品牌以后,他们更注重质量,每个环节都要求严格,为的就是保持那份原汁原味。
以前农村人都往外跑打工,现在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里,这日子过得实在。
村里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有想法,把老手艺发展成产业,让传统食品也能跟上时代。
团子厂现在成了村里的骄傲,来参观学习的人不断,都想知道是怎么做起来的。
他们打算再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让更多村民能够参与进来,一起把日子过好。
这份事业不仅带来了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知道在农村也能干出一番事业。
每当看到村里人干劲十足的样子,侯小龙和宋帅帅就觉得,当初的坚持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