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我带了个石磨回部队

史海扬帆港 2025-03-30 12:26:00

寒冬时节,归家的旅途拥挤而漫长,人们拖着大包小包,踏上了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火车。

对于老刘而言,这趟1976年的探亲之行,却与他的战友们有些不同。

起初他只是一个捧着滚烫豆浆,坐在老旧绿皮火车过道上若有所思的年轻士兵,但当年那个伴随左右的石磨,竟悄然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轨迹。

探亲之旅:难舍的亲情和对部队伙食的思考

当年老刘在部队当了两年兵,终于盼来了第一次探亲的假期。

回到家乡,他像只出笼的小鸟,满是兴奋。

他的母亲见到他消瘦的身形,心疼地掉了泪,而父亲则抽着烟,谈起了当兵的日子。

村里人对老刘的军装充满好奇,围着他团团转。

不过,在这些热闹的背后,老刘挂念的一直是连队的伙食。

回家后,他和父亲提起连队饭菜时,不禁吐槽了起来:“咱连队的伙食还行,就是菜色有点单一。

每一天不是白菜就是萝卜,好点的日子也不过是点腊肉。

父亲听后沉吟一会儿,说:“要不带点咱家的东西回去?

比如这石磨?

你小子还记得平时怎么用最好了。”

意外的负担:半路上的石磨和战友的质疑

老刘没想到,这沉重的石磨竟会伴他踏上回连队的旅程。

火车上,他怀抱大小不一的包裹,引来许多好奇的目光,有个热心的老大爷问他为何带石磨上火车,这本就是个鲜为人知的背包故事。“战友们都念叨没豆腐吃,我就想着让他们尝尝咱家的手艺”——老刘含蓄地答道。

同行的同事们看到老刘带回的东西讶异不已。

他们纷纷打趣说:“老刘,你这阵仗可够大的,是要开伙食改善大会么?”

美味的开始:石磨豆腐如何改变连队生活

几天后,老刘在休息日用带回的石磨磨了一些豆腐,让战友们大开眼界。

尽管开始的时候战友们对这古老的装置持怀疑态度,但当第一盘豆腐端上餐桌,那香味让他们改变了看法。

小王嚼着第一口豆腐,大叫“真香,比平常食堂做的豆腐好吃多了!”

于是,石磨豆腐成了大家企盼中的美味。

慢慢地,老刘的豆腐手艺传遍了整个连队。

不少战友自发加入他的豆腐制造行列,也开始享受这个繁琐的制作过程,并分享给其他连队。

命运的转折:从连队厨师到师部食堂的成长经历

一年后,老刘因这块石磨带来的豆腐手艺被推荐参加炊事员技能比武,还意外获得了炊事创新奖。

这让他成了连队的“特殊厨师”。

随着时间推进,老刘慢慢转去师部食堂,借着这里启用的先进设备,他的烹饪技能进一步提升。

1979年,他面临选择,是回家务农还是留在部队继续发挥他的厨艺特长。

经过深思熟虑,老刘选择了后者。

他成了一名正式的军队炊事员,并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

就这样,那只石磨不仅磨出了豆腐,也磨出了老刘在部队生活的倔强和坚持。

在那个年代选择追求稳定甚于其他,一盘豆腐即使再低调,再普通,也曾经在老刘人生的每一个时刻,散发着独特的气息和香味。

结尾时分,他常把这段人生感触与新一代年轻战士分享:“石磨虽旧,但它磨的不仅是豆腐,还有心中的过往。

如今的机器制作虽带来速度与效率,却永远代替不了双手的温度。”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菜肴如何更新换代,总有些简单而真挚的东西难以被取代。

或许,对于老刘来说,那段磨豆腐的岁月正如同这石磨一般,。

尽管早已功成身退,却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心去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