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现存唐代木构仅存三座半。即南禅寺大殿、广仁王庙大殿、佛光寺东大殿与开元寺钟楼。
其中,开元寺钟楼上层于清代改建,下层木构件仍为晚唐遗存,故为半座;另有天台庵正殿,因形制类似,曾被视为唐构,后因修缮时发现有“大唐天成四年建创”墨书题迹,而天成是五代时期后唐李嗣源年号,因此非唐代建筑。
事实上,敦煌莫高窟亦有半座唐构,即莫高窟第196窟的窟檐。所谓窟檐,指古人修建于窟口,以免风雨侵袭之建筑。该窟为晚唐归义军节度使索勋修建,窟檐亦晚唐遗存,只是上部斗拱早年损毁重修,故也称半座。
此窟檐地势较高,不易遭到破坏,故而幸存,也因此较少被关注。
图1:莫高窟第196窟之窟檐。
图2:莫高窟第427窟之窟檐,形制与图1所示窟檐类似,年代略晚,保存较好,为宋初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修建。
图3:莫高窟第196窟甬道南壁供养人像。另说些题外话:有部分学者据供养人像旁之题记分析(题记中身份信息虽未保存,但与北壁供养人索勋相对,且与索勋像题记皆有“二千户实封二百户”字样),推测此像为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