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俄罗斯总统普京掌舵国家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而他的影响力已是俄罗斯历史上鲜有人能与之媲美的,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他不仅强势而且高调,也有着很大的话语权。
纵观他一路走来的历史,却并非一帆风顺,他的面前也曾有过多颗“绊脚石”,不过还好都被他一一铲除了。
“得志”的卡西亚诺夫刚刚进入新世纪的俄罗斯,政坛上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局,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新总统普京的就职典礼。
发生于2000年5月7日的就职典礼刚刚结束,普京可谓赚足了眼球,所有俄罗斯人都期待着他能率领俄罗斯重现荣光,跻身于新时代大国行列。
就在总统就职典礼刚刚过去,普京便任命卡西亚诺夫为俄罗斯政府代总理。
5月17日,国家杜马的投票结果出炉:325票赞成、55票反对、15票弃权。
对于俄罗斯的政治生态而言,这也意味着叶利钦时代结束后国家的二号人物诞生,颇为引人注目。
翻开卡西亚诺夫的简历,也能发现此人并不简单,普京选择他,也体现出他非常致力于恢复国家经济发展。
卡西亚诺夫过去学的就是工科,在苏联时代末期,他还担任过俄联邦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处科长,而到了叶利钦时代,他依旧担任俄联邦财政部外国贷款和外债司司长。
在那几十年里,他始终从事的都是经济方面的工作,似乎和单纯的政治不挂钩。
长期和西方国家打交道的他,也能随口说出一串流利的英语,这对于转型中的俄罗斯也有着重要作用。
那会普京已经被俄罗斯人民赋予全新的希望,新总理同样如此,人们都希望能扫除过去的阴霾,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起来。
卡西亚诺夫也深知自己的使命,被任命的当天他便在俄国家杜马发表了演说,并阐述了新政府的工作设想。
内容中不仅包含了对国家权力机关改革、杜绝腐败等内容,还同样包括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扶持农业、减少税负等内容,不少都戳中了俄民众的内心,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全心为民的好总理形象。
此外,卡西亚诺夫还关注到了车臣,并制定出了为期3年恢复车臣经济的计划。
上任之后,卡西亚诺夫也果然朝着自己定下的方向努力了起来,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出现下降的状况,中央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一度增加了50亿美元,达到了176亿美元,这些都和卡西亚诺夫有着极大的关系。
当时的俄罗斯还欠下了一屁股债,这些压力最终都来到了卡西亚诺夫的头上,也让他多了个“债务先生”的外号。
普京也发现了,只要卡西亚诺夫用得好,甚至比弄一个产业出来还厉害。
比如在2000年上半年,卡西亚诺夫通过和债权方不断谈判,最终使得那些国家给俄罗斯免除了苏联时期320亿美元债务的3成,还多给了俄罗斯7年的时间用于偿还债务。
此外,卡西亚诺夫还曾去“伦敦俱乐部”进行谈判,使得俄罗斯原本该在2001年偿还的100亿美元债务又被免去了三分之一,其余的部分还能分期为30年偿还。
这些优异的成绩使得卡西亚诺夫饱受赞扬,俄罗斯的经济也终于能有机会松一口气了。
本来普京也是非常操心经济问题的,现在有了卡西亚诺夫在一旁帮衬,他终于有精力去处理车臣残余问题了,对于双方来说,这都是双赢。
而随着卡西亚诺夫所展现的能力越来越大,民众对他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希望新总理能给他们带来福音。
那些俄罗斯的高级别政府官员同样期望卡西亚诺夫能率领俄罗斯重振经济,这样大家的压力都能小一些。
就连西方国家都对卡西亚诺夫表达出赞赏的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
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想要扭转俄罗斯的经济,光靠一个卡西亚诺夫似乎是远远不够的。
就算政府的政策使得经济有了一定的缓解,不过俄罗斯从根本上还是没有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长久以来积累的问题导致数百万计的俄罗斯人经济状况日趋严重,俄外债总额早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这个数字比俄罗斯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还要大得多。
此外,当时俄罗斯并没有完全扫平一切障碍去发展经济,车臣问题依旧令各位政要眉头紧锁。
接连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使得很多俄罗斯人没有安全感,而部分车臣武装分子还和本拉登等人相互勾结,力图将车臣问题国际化。
普京对待他们的政策从头到尾都是没有改变的,不过若是俄罗斯不能早点处置完这些问题,势必要继续加大投入,这也是卡西亚诺夫不得不面对的巨大难题。
面对着无数人的期盼,卡西亚诺夫也表示:“这些复杂的问题不会马上就被解决,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政治稳定时期,政府应该依靠民众的广泛支持,有了这个条件,才能充分解决问题。”
似乎,卡西亚诺夫所言并没有什么问题,这确实是大家希望早点看到的。
怎么说不重要,普京需要看到卡西亚诺夫是怎么做的,而卡西亚诺夫从2000年之后就渐渐出现了“磨洋工”的味道了。
普京不想等太久,特别是卡西亚诺夫正坐在总理的位置上,普京需要一个雷厉风行的领导人配合自己,而时间一长,普京就发现卡西亚诺夫并不是那个合适的人选。
为此,普京没有多说什么,直接于2004年2月解散了卡西亚诺夫政府。
西方媒体在此之前就嗅到了风声,他们推测卡西亚诺夫正在逐步丧失权力,普京这么做的另一个用处,便是宣布自己“彻底告别了叶利钦时代”。
而结合俄罗斯的政治生态来看,总统若是对政府的工作不满或出于某种政治考量,更换总理就是一件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别说改革势头强硬的普京,就连大家都忙着捞钱的叶利钦时代都更换过4位总理。
所以这种事情放在俄罗斯并不算什么大事,只能说是“常规操作”。
莫斯科分析人士就更加尖锐了,他们直接点明:普京的决定并不是真的要解散政府,而是要开除卡西亚诺夫。
卡西亚诺夫走上了一条反对普京的道路站在卡西亚诺夫的角度来看,他心中确实有些委屈。
作为叶利钦时代的老从政者,他很早就面临着下台的命运,可普京又是叶利钦选择的,卡西亚诺夫怎么说都是有点面子的。
再说他也不是一点本事都没有的人,就这么被开了,自然心有不甘。
还有内部人士透露出:普京刚上任的时候曾和叶利钦有过协议,那便是不要大规模撤换掉叶利钦时代的官员。
可普京要的是让俄罗斯重振辉煌,他就不可能完全遵守当时的承诺,他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会和叶利钦家族渐渐疏远,到了第二个任期将要到来时,那就开启了“割裂”时代。
若是卡西亚诺夫完全符合普京的心意,那么他就算是叶利钦的人也无妨。
然而,两人最大的分歧还是在于经济改革方面。
普京一直在俄罗斯强调要使得经济发展提速,可卡西亚诺夫一直都解释“短期内很难实现这个目标”,那普京自然就认为政府在经济改革方面的行动过于迟缓,而且口号都喊出来了,作为总理不带头去执行,普京自然不高兴。
舆论普遍认为:普京早都无法容忍卡西亚诺夫的态度了。
说回来,卡西亚诺夫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态度,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是叶利钦的人,普京换掉他,更是能彰显自己“破旧”的决心,令全国民众都能吃下“定心丸”。
美联社也就此事发表了报道,指出卡西亚诺夫曾就“尤科斯”石油公司事件批评过克里姆林宫,这也可能是他被解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正式开除卡西亚诺夫的时候,普京还是给了台阶下,他在发言中指出:“这一决定与俄罗斯前政府行为评估结果无关,我对他们总体上还是保持着满意。”
普京给了“台阶”,然而卡西亚诺夫就是不下,渐渐变成了反对派领袖,选择了投靠西方,更是唯一一位反动派前总理。
那一切的起点,也真的如美联社分析的一样,正是从“尤科斯”石油公司事件开始的。
到了2007年,卡西亚诺夫迎来了历史性高潮。
这一年,他高调宣布自己将要参加第二年的俄罗斯总统选举。
49岁的卡西亚诺夫说:“我感到对国家负有责任,这也意味着我将生命的一部分投入到国家工作当中。”
在具体的内政、外交方面,卡西亚诺夫也强调了自己的竞选纲领,还准备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
这位本就和西方关系密切的前总理,更是在被辞退后一头扎进了西方的怀抱,还承诺自己若是能够当选,就会修复俄欧、俄美关系。
不过,他们的党派开会时,外面还是充满了亲政府的“青年近卫军”成员,这些人还动不动就要冲入会场。
普京对这个人也很头痛,他也致力于打压和分化反对党,使得反对派的实力江河日下。
俄当局还有个“黑名单”,其榜首便是“另一个俄罗斯”联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物就是卡西亚诺夫和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卡斯帕罗夫也是个比较激进的人,他在大选前放出话来:“将要在20个城市举行大规模抗议集会,建立一个没有普京的俄罗斯。”
而流亡在伦敦的前俄罗斯传媒寡头别列佐夫斯基也嗅到了气味,声称“正在以不流血的方式推翻普京的政权。”
普京不是那么好惹的,他已经给过卡西亚诺夫面子了。
随着街头示威活动不断升级,普京也采取了一系列防范和打击的举措。
俄罗斯当局直接指控卡西亚诺夫涉嫌贪污和侵吞国有资产,还利用各种资源干扰和限制他的政治活动;而针对那些流亡在国外的势力,俄当局更是要求西方国家将对方引渡回来判处重罪。
面对那些正在参与游行的市民,俄当局也严格规定了他们的游行路线,甚至还出动了大批警察设置封锁线,将卡西亚诺夫隔离在游行线路的外面,还有几百个行动比较大的示威者直接被当局逮捕。
为了避免其他潜在的风险,普京改组了政府,并由其亲信新祖布科夫重新组阁,确保两大选举期间的政治稳定和政策连续。
总体来看,就算卡西亚诺夫能让普京很头疼,可他根本无法改变什么。
俄罗斯建立已经有个十几年了,普京的执政业绩也摆在那里,大部分路线都是能得到俄罗斯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拥护,此外,当局还掌握着大量的行政信息和资源,防范部署工作非常严密,反对派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卡西亚诺夫将自己推入到火坑中,可那个真正能撼动普京的人,似乎还没有出现。
民调也显示了,卡西亚诺夫的亲西方主张并没有得到民众支持,而梅德韦杰夫和谢尔盖·伊万诺夫都被视为最具竞争力的竞争者,他们的支持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远远高于其他竞争者。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卡西亚诺夫还是活在梦里,他面对镜头时依旧高调地表示:“我获胜的机会非常高,如果能够进入第二轮选举,我就可以百分百取得胜利。”
当然,这一切也都成为过去了。
反对派的活跃程度越来越差,就连资金链都快要被切断了,他们丧失了生存的空间,卡西亚诺夫也和卡斯帕罗夫都已经分道扬镳,随后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了,或许,他们也真正意识到了什么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