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朋友圈里流传着三位上海老阿姨的惊人言论:“结婚就是害老人,年轻人不婚不育挺好的”。这可不是个例,不少70后父母也这么说。这让我开始琢磨,这背后到底啥情况?
“结婚就是害老人”:压力转移与老年生活质量
年轻人现在压力山大,工作卷,房价高,结婚生娃更是烧钱。这压力呢,大部分都压在了父母身上。经济负担不用说了,带孩子的时间精力成本,更是让老人喘不过气。

我一个朋友,他妈为了帮他带娃,本来计划好的环球旅行泡汤了。“本来想退休后环游世界,结果现在天天带孙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她妈对着我朋友抱怨。
现在的老年人,特别是60后70后,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们接受新事物快,心理年龄也年轻,追求高质量生活。你看西安雁塔区的老年大学,挤破头想报名学跳舞、学书法、学电脑的,一大堆。人家想享受晚年,不想被儿女的婚育问题牵着鼻子走。
所以,年轻人不婚不育,对有些老人来说,反而是种解脱。 不用操心儿女的婚事,也不用帮着带孩子,他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情感共鸣与婚姻的底层逻辑
我前段时间在街上做了个小采访,问了一些中老年女性对婚姻的感受。“没啥好处,就只有坏处。” 好多人都这么说。
这其实跟心理学里的“共情”有关。老一辈人经历过婚姻的酸甜苦辣,有些可能还后悔当初的选择。所以,他们能理解年轻人的想法,甚至感同身受。

婚姻的本质,说白了就是资源交换:金钱、时间、精力、感情、责任等等。要是这交换不平衡,或者一方觉得不公平,婚姻就容易出问题。
社会保障与文化认同:不婚不育的社会基础
现在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都能给个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也就降低了结婚的必要性。

再者,社会对不婚的接受度也提高了。不像以前,不结婚会被指指点点,现在大家比较包容。这给了年轻人更多选择的空间。
总的来说,社会保障和文化认同,让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 结婚是个人选择,而不是社会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结语:多元化时代下的包容与尊重

现在社会这么多元化,各种生活方式都有。不结婚、不生孩子,没啥大不了的。 只要尊重个人选择,理解别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才会更和谐。
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选择不婚不育,他们过得也挺好。有的专注事业,有的环游世界,有的投入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与其指责或评判,不如多一份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