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饭圈”撕裂的只是乒乓球优美的弧线吗?

一记剑锋 2025-03-07 17:10:32

球台上,轻巧的小球正以每秒数十次的频率撞击胶皮,旋转的轨迹在空中划出诡异而优美的弧线。这充满力量、速度、激情、智慧的博弈和迸发,是乒乓球的诗意和魅力所在,也是国球荣耀的不断续写。

遥看当年,北京胡同里的乒乓球桌旁,大爷们争论的是弧圈球与快攻的哲学:“你看老瓦的横拍,那叫艺术!但咱国乒的正胶突击,才是实战的魂!”争论归争论,输球的一方总会拍拍对手肩膀:“下回您教我几招反手拧拉。”那时的竞技,是手艺人的切磋,胜负之外有江湖义气。

曾几何时,乒乓球赛场是一片热血与激情的净土。运动员们在台上奋力挥拍,每一个旋转球、每一次大力扣杀,都牵动着观众们的心。球迷为胜利欢呼,为暂时的失利扼腕,但那情感是统一且纯粹的,大家都怀揣着对国球的热爱,对运动员拼搏精神的敬重。无论哪位选手登场,收获的都是满场的加油与期待,因为他们身上闪烁着乒乓球运动的美丽光环,他们每一个人都向我们展现着人的智慧、力量、激情的无限可能,无论谁胜谁败,这些光环都熠熠生辉。

然而,时至今日,当运动员挥拍时,台下早已不是整齐的喝彩,而是两拨粉丝举着荧光棒互掷脏话的战场——“饭圈文化”波涛汹涌,形如幽灵,扭曲着乒乓球优美的弧线。粉丝们开始有了“派别”之分,以支持不同的乒乓球运动员为界限,筑起了一道道看不见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隔阂。有的运动员因为球风凌厉、赛场成绩斐然,被一部分粉丝奉为“本命”,而另一些运动员则因为风格相对稳健或是正处于成长阶段,被另一拨人关注着。这本无可厚非,喜爱不同风格的运动员本就是多元欣赏的体现,然而,饭圈文化却让这种喜爱逐渐变了味。

某次国际赛后,微博热搜榜上赫然挂着“XX队粉丝滚出乒乓圈”,评论区里,两队支持者用表情包轰炸对方主页,甚至扒出运动员童年照片进行“道德审判”。一位年轻选手因失误被骂“叛国”,深夜在直播间崩溃:“我只是想打好球……”饭圈文化的“应援逻辑”将运动场异化为偶像剧场——胜负不再是技艺的对话,而是粉丝数据战的筹码。

更荒诞的是,乒乓器材商开始推出“偶像限量款球拍”,胶皮颜色按粉丝团编号定制,底板刻着运动员签名。当器材店老板感叹“如今进货先看粉丝购买力”时,隔壁桌的发烧友正用显微镜比较德系与日系套胶的摩擦系数——两种乒乓宇宙,在同一个屋檐下平行撕裂。

在饭圈的逻辑里,“捧一踩一”成了家常便饭。为了抬高自家偶像般的运动员,不惜去贬低其他运动员的实力,甚至对其场上的正常发挥、场下的言行举止都进行恶意解读。赢了比赛,那是自家偶像的“神勇无敌”,输了比赛,就是裁判不公、对手“使手段”,全然不顾比赛的公平性以及运动员们自身的客观状态。

比赛现场不再是纯粹的加油助威的和谐场景。常常会出现一方运动员发球,另一方粉丝发出干扰性的嘘声,或是在运动员打出精彩球时,本该共同喝彩的时刻,却只有部分人鼓掌,另一部分人满脸不屑。这哪里是享受乒乓球比赛的,分明是被“饭圈文化”撕裂成碎片的“战场”,每个人都站在自己划定的阵营里,忘记了大家原本都有着共同的身份——乒乓球的热爱者。

那些本该是惺惺相惜的同场竞技者,在“饭圈文化”的扭曲下,仿佛成了不共戴天的对手,而双方的粉丝群体更是在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各种攻击性的言论、不堪入目的词汇都被随意抛出,全然没看球时本该有的风度与包容。

更可怕的是,这种人群撕裂让很多原本单纯喜欢乒乓球的人开始望而却步。那些新接触乒乓球的人,本想融入这个充满激情的圈子,感受国球魅力,却被网上铺天盖地的争吵、互怼吓得不敢发声,生怕一不小心就卷入了无端的骂战之中。而那些被卷入“饭圈式”纷争的运动员们,想必内心也是无比苦涩的,他们在赛场上要应对强大的对手,赛场外还要面对粉丝们制造出的种种是非,他们所求的,不过是好好打球,争得荣誉,却无端被“饭圈文化”裹挟进了这撕裂的漩涡。

乒乓球优美弧线却成了社会心理的隐喻——当运动沦为“饭圈”撕咬的战场,我们是否正在击打一枚空心球?球体内没有竞技的灵魂,只有粉丝战团投射的愤怒与虚荣。

老子说“和而不同”,孔子赞“君子之争”。但“饭圈文化”将差异视为敌对的火药,用“唯我独粉”的滤镜将人群切割成碎片。某次青少年比赛中,两位选手因握手时间过长被粉丝指责“麦麸”(炒作同性关系),教练无奈地苦笑:“他们从小一起训练,握手只是习惯。”亲密无间的战友,在数据流量的折射下成了“可疑符号”。

近来,甚嚣尘上的乒乓球领域的“饭圈”现象,只是充斥于这个社会每一个角落的“饭圈”典型,乒乓球仅仅是“饭圈文化”令人恐惧的冰山一角,没有哪一个角落不充满“饭圈”的恶臭和狰狞。

“饭圈文化”现象不是老子说的“和而不同”,而是“饭圈”之间的绝对对峙,是有我无你的水火不容,是捧一踩一的极端排斥。在“饭圈”群体之间,没有“和”,只有“不同”;没有是与非、高与低、甚至黑与白的界限,只有不共戴天的敌对。

多么可怕。

这不是“饭圈”之间的对立和不容,这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可怕的灵魂撕裂、精神对峙。我们崇尚几千年的“和”,在当下人群里变成了狰狞的对峙,荒谬的敌视。

信息时代给人们的表达崇拜和喜欢提供了无限空间,又让人的自私、狭隘、盲从、极端思维得以肆意放纵。

魏文侯曾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理,当“和”之不存,盛将焉附?

“饭圈”所撕裂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人、一个个群体。

个人观点,欢迎批评!

2025年3月7日16:39:17

0 阅读:0

一记剑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