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高照华,14岁参加红军,38年后坚持让儿子到安塞穷山沟插队。面对周围人的劝阻,他毫不动摇。父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父子的争执
1974年的一个冬天,屋子里冷得透骨。高照华坐在炕头,面色沉静,但语气却很坚决:“去安塞插队,这是命令!”
对面的儿子高世兄,脸色涨红,紧握着拳头,有些不甘:“爸,为什么非要我去那么远的地方?城里不也能锻炼吗?”
高照华盯着儿子,目光如炬:“你知道我14岁干什么了吗?14岁,我参加了红军,扛枪打仗。安塞穷吗?苦吗?那里的苦,比起当年长征路上的艰难,算得了什么?你必须去,这是我的决定。”
儿子沉默了,看着父亲布满皱纹的脸,想反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插队,更是父亲对他的一种考验。
1936年,高照华还只是个14岁的孩子。当时的他,每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放牛,日子虽然清苦,但也算安稳。
直到有一天,红军的队伍经过他们村,那一身身洗得发白的军装,一个个精神抖擞的战士,彻底改变了高照华的人生。
他跟着队伍跑了好几天,央求着想要加入红军。红军的干部看着这个瘦弱的孩子,笑着说:“小伙子,你还太小了。”
高照华急得直跺脚,大声说:“我能吃苦,我能干活,求求你们带上我吧!”他的眼里,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坚毅。
最后,红军同意了。高照华如愿穿上了那身军装,开始了他的红军生涯。每天扛着枪,背着干粮,跟着队伍翻山越岭,走过雪山草地,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考验。
他见过同伴倒下,也见过胜利的欢呼,但他从没退缩过。这种精神,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不一样的父爱
几十年后,高照华已不再是那个14岁的少年。他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将领,身上挂满了军功章,但他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他对儿子的教育,也一如他对自己的严格。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时,高照华就决定让儿子去插队。亲朋好友都劝他:“你是功臣,可以给孩子找个好地方,干嘛非得让他去那么偏远的山沟呢?”
高照华听了,只是摇摇头:“我当年14岁扛枪打仗,现在让他去安塞插队,这不是吃苦,这是磨炼。”
在他的眼里,儿子必须经历这样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艰苦奋斗,什么叫不屈不挠。他知道,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把那些书本上的道理真正记在心里。
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温室里的花朵,他希望高世兄能成为一个像他一样,有担当,有信仰的人。
1975年,高世兄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陕北安塞。这里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村里的土屋简陋,冬天冷风从四面灌进来,夏天则是满屋的热浪。
高世兄刚来的时候,每天的劳动让他腰酸背痛,手上也磨出了血泡。
刚开始,他有些吃不消,晚上躺在床上,想起家里温暖的被窝,心里直打退堂鼓。
可每当这个时候,父亲严厉的眼神,那句“这是命令”,就会浮现在他的脑海中。高世兄咬紧牙关,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要坚持下去,我不能让父亲失望。”
慢慢地,高世兄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学会了挑水,学会了用锄头翻地,学会了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劳作。他渐渐融入了这个小山村,也开始理解父亲当初的用意。
在这里,他看到了真正的贫苦,也看到了乡亲们面对生活的坚强。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
有一次,村里要修水渠,全村人都在干。高世兄扛着锄头,跟着大家一起挖土。那天太阳很大,晒得人头晕目眩,很多人都停下来休息。
高世兄也累得不行,手上的水泡磨破了,血和泥混在一起。他坐在地上,想休息一会儿,可一想到父亲的话,他又站了起来,继续干活。
旁边的村民看着他,竖起了大拇指:“这城里的娃,有股子狠劲。”高世兄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只是埋头继续干。
父子的理解
一年后,高照华收到了一封来自儿子的信。信中,高平写道:“爸,我明白了。您当年让我来这里,是为了让我明白什么叫真正的艰苦,什么叫不怕困难。这里的生活很苦,但我学到了很多,也长大了。”
高照华看完信,眼角微微湿润。他知道,儿子终于懂了。
高世兄从安塞回来后,整个人变了。他不再是那个娇生惯养的城市孩子,他变得更加沉稳,更加懂得感恩。
他开始主动承担家里的琐事,也开始关心社会上的事情。高照华看在眼里,心里充满了欣慰。
他对身边的战友们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我的军功章,而是我的儿子。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奉献。”这句话,他说得很轻,但战友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深的爱。
高照华的经历,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儿子,也告诉后人,什么叫真正的坚强,什么叫不屈不挠。
高世兄在安塞的插队经历,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段经历教会了他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后来,他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基层干部。
他把自己在安塞学到的,带到了工作中,带到了和群众的相处中。他说:“我父亲教给我的,不只是怎样做人,还有怎样去爱这个国家,去为人民服务。”
高照华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深深扎根在了这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永不过时的榜样。这种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