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村寨有了新变化——来自贵州乡村的生动实践

新黄河 2024-10-28 09:00:32

新华网贵阳10月28日电(周远钢 袁喆)曾是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如今是乡村振兴的热土。近年来,贵州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讲好“田故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在贵州的村村寨寨,广大干部群众奋战在乡村一线,用好新媒体、发展新兴产业、打开发展新思路……不断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贵州新画卷。

新媒体赋能 古寨焕生机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地处滇黔交界,坐落在美丽的黄泥河畔,是一个集少数民族特色古墙、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等“七古”文化于一体的自然村落。

胡奇龙介绍普梯村情况。新华网发(黄芳薪 摄)

“2019年我第一次来到普梯村,当时的路非常崎岖,导致我晕车难受。后来我在这当驻村书记,我想一定要改变这里。”普梯村驻村第一书记胡奇龙介绍,普梯村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找准了发展定位,一步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成为兴义市乡村振兴的典范。

旅游推介是普梯村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凭借着之前在媒体单位和网信办的工作经验,胡奇龙担任“推荐官”解说推介普梯村,还联合知名网红、旅游博主等在各大平台进行宣传,推出“老沈盘乡村”“普梯古寨”等自媒体账号,提升了普梯村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普梯村村民在直播。新华网发(黄芳薪 摄)

古寨里公司运营的“来屋头玩·乡村美学生活馆”,集餐饮、休闲、娱乐、研学等于一身,成为普梯村的网红打卡地。来自山西大同的王建表示,自己将在普梯长期居住发展民宿产业。

普梯村还引进专业的设计、施工单位,吸收普梯古寨村民组成“行动队”推动古寨基础设施建设。“村里会手艺的都成为了石匠、泥瓦匠,我也是其中之一。胡书记来以后,家家都通了网。”普梯村村民马加华说。

目前,普梯村已建设成为数字乡村示范点,搭建了数字乡村信息平台。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胡奇龙还邀请名师、专家进村入户开展培训,助力艳红桃产业升级、蜂糖李管护及乡村旅游产业运营。如今,普梯村成功种植了近万亩艳红桃,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桃村”。

“我们通过建直播基地、启动‘村播’计划等方式,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增收新渠道。”胡奇龙表示,普梯村还通过实施“青年造村计划”等举措,吸引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希望更多人来到普梯,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

水井村一景(资料图)。新华网 周远钢 摄

发展新兴产业 “荷花+”拓宽致富路

眼下,正是挖藕的季节。在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几位村民身穿防水衣,手持挖藕工具,穿梭在荷塘中,弯腰深挖,奋力拔起,将一根根莲藕从泥水中捞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16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开始对口帮扶水井村,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驻村第一书记蔡定雍,作为新时代的航空人,继承了前两位驻村书记的优秀品格,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篇章。

2022年8月,水井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我们的荷花节今年已经是第八届,村子越来越美了,来玩的人也越来越多。”村民沈岑岑高兴地说。

近年来,水井村按照“茶果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种养循环”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尤其是莲藕产业,已成为水井村的主导产业,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莲藕种植基地,建成了“荷叶茶”“茶叶加工厂”和“藕粉加工车间”,产品远销云南、沿海等地。

“我们做荷叶茶和藕粉,荷花开时,举办荷花节吸引游客,莲蓬长出来可以卖,干莲子还可以做工艺品。莲杆枯萎了,荷田里养殖的泥鳅和黄鳝就可以出售,最后挖藕也可以有收入。”藕粉厂女工庞青会介绍。

水井村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新华网发(黄芳薪 摄)

“这些年,我们村累计接待游客已经突破10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突破1500万元。”蔡定雍说,水井村通过“加工荷叶茶+举办荷花节+藕田套养+鲜藕销售+藕粉加工”的“五步法”,确保了莲藕产业的持续增收。“我们还开发了一系列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如布依香粽、藕粉蜂蜜月饼、莲子芋泥羹等,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

“不仅要让产业发展起来,还要让村民的生活环境好起来,文明乡风树起来。”蔡定雍说,水井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荷花+”的发展模式带动了水井村乡村全面振兴。

和兴村一景。新华网发(黄芳薪 摄)

打开发展新思路 移风易俗激活内生动力

“过去酒席实在多,吃酒吃成马蜂窝。红白喜事都不算,还有其他一大串。一年吃酒一两万,全家收入都完蛋……”在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宋旗镇和兴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孝友展示了自己所编的移风易俗顺口溜,旨在引导村民抵制滥办酒席,树立文明乡风。

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兴村以整治滥办酒席为抓手,通过小喇叭、墙体标语、电子显示屏、院坝会等宣传形式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何孝友还编写了《整治滥办酒席风 百姓生活更轻松》等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快板词,带领村组干部、驻村干部到广场、村寨、田间地头进行宣传。

“以前村里办酒席三天一小办,五天一大办,也存不了钱。现在这种情况不存在了,村里面只允许办红白喜事。”和兴村村民王道洪说。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和兴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和兴村草莓种植基地。新华网发(黄芳薪 摄)

“曾经的和兴村,村民们大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也没有村集体经济。”何孝友结合本村实际,带领村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莓种植产业,让闲置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务工,实现增收。

2019年,和兴村成立了“安顺开发区红兴顺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22年全村草莓总产值超过60万元,带动村民200余人次务工,草莓成为和兴村的致富产业。

“目前在开展入园采摘项目,吸引更多的客户。我会不断提升果子品质和服务,做强草莓产业,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2023年荣获“经开巧匠”称号的辛辛草莓园种植户邹汶辛说。

何孝友本是安顺市实验学校政教科科长,语文高级教师。2013年,他走下三尺讲台,先后在安顺经开区吕旗村、打纸村、和兴村3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至今已满十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倾注了心血。

“只有我们的服务贴心,百姓才能更加暖心。”何孝友时刻把村民的冷暖记在心上,积极组织村里的文明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污水治理、文明展示等文明实践活动。如今的和兴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文明村”“平安村”。(参与采写:黄芳薪)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