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清为中国封建王朝末代少数民族政权,由满清创立,拥有如蒙古骑兵般的强大军力——八旗军。大清统一离不开这股力量,八旗子弟功不可没。
提及八旗,人们联想到影视剧中的旗主,作为八旗最高领袖,旗主掌握绝对权力。旗主是否真如此强大?
【一、八旗发展】
旗主权力之大的根源,可追溯至万历年间努尔哈赤起兵时。他凭祖父与父亲遗留的十三副甲胄,始建女真,并通过战争不断扩充势力。
努尔哈赤初期可用之人寥寥,最倚重其亲弟舒尔哈齐。六年间势力大增后,他将部队一分为二,分予舒尔哈齐指挥。
此时可见八旗雏形,努尔哈赤军队初以红旗为标,舒尔哈齐初用黑旗后改蓝旗。此军队划分持续四年,四年后努尔哈赤再次对军队进行重组。
他将红旗改为黄旗,并沿用金国旧制,因他本就是金国后裔。吞并哈达部后,为区分士兵,努尔哈赤将新得兵力整合,组建为白旗。
白旗最初由长子褚英与哈达部首领吴尔古代共掌,但不久全归褚英。同时,努尔哈赤征战频繁,兵力渐增,遂将部分兵力分给次子代善。
此小部分难以独立成旗,故编入蓝旗,代善成为小旗主。舒尔哈齐被囚后,蓝旗调整,努尔哈赤将部分蓝旗交阿敏,其余归代善。
代善势力壮大,足以自立,正红旗应运而生。随后,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因政治上无建树,言论不利自身,终遭囚禁,命运与其叔相似。
褚英遭囚后,其正白旗重划,大部归皇太极,小部归杜度。至此,四旗雏形现,且经征战,各旗势力持续增长。
努尔哈赤意识到四旗人数过多,遂扩为八旗。他领正黄、镶黄旗;代善之子分领正红、镶红旗;皇太极掌白旗;第八子阿巴泰入杜度镶白旗。
阿敏持有蓝旗,然正蓝旗旗主为努尔哈赤五子。八旗多由努尔哈赤诸子及其近亲统领,此划分乃努尔哈赤深思熟虑之策。
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手中土地匮乏,因此无法凭借土地来慰藉大臣,这意味着他需另寻他法稳定人心。
努尔哈赤为提振臣子积极性,采取划分旗制,设旗主。此制下,无法直接赏地则赏人口,旗主对下属佐领拥有绝对支配权。
以白旗为例,其内部成员唯旗主之命是从,大汗努尔哈赤亦无权直接指示,更遑论其他统治者或旁人。这些人均为宗室旗主私有,他人无权干涉。
如同汉初藩王,旗主在各自旗内宛如“土皇帝”,掌控从官职调动至嫁娶等一切事务,均需得其批准。
众人可见其弊端,他们唯旗主之命是从,不顾最高统治者。若两者失和,后果堪忧。昔日努尔哈赤为拢人心如此,局势稳后则非如此。
【二、中期发展】
八旗在大清早期经历重大变故,因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均未指定继承人,直接引发继承人争夺。少数民族中“幼子守灶”的传统亦对此有所影响。
镶黄旗赐幼子多铎,正黄旗则归多尔衮与阿济格。此三子皆为努尔哈赤晚年宠妃所生,故临终前,他竭力为这三个孩子多做安排。
对皇太极而言,情况不同。他上位后调整旗制,将正黄、镶黄旗改为正白、镶白旗。因他统领正白旗,故不允许正黄旗落于他人之手。
入关后,八旗被划分为上三旗(正黄、正白、镶黄,属皇帝)与下五旗。顺治帝亲政后局势渐稳,他虽少以政治才能著称,但仍推行多项政策。
最值得提及的是对八旗的调整,顺治帝起,旗主对旗人不再拥有完全管理权,新设“都统”一职,接手诸多事务,有效巩固了皇权。
【三、衰败】
八旗子弟在大清前中期战功显著,乾隆年间犹能在战场立功。大清自乾隆中期始衰,同时八旗亦丧失战斗力和积极性。
乾隆中期,八旗子弟战斗力已近普通兵种。嘉庆年间更衰,期间爆发重大起义,八旗兵在镇压中表现平平,几无亮点。
禁止从事工商业,八旗子弟无业游民众多。环境巨变,他们依赖朝廷供养,不愿工作。后期甚至出现饥荒,境况凄凉,令人唏嘘。
长期散漫致八旗子弟失去雄心,出现避战心理。生活邋遢,虽朝廷供养,但清末国库空虚,俸禄微薄。他们仍贪图享乐,相互攀比,不顾囊中羞涩。
八旗子弟的衰落迫使大清依赖其他兵种,加重了财政负担。后世皇帝虽竭力教导,八旗子弟却未能重振,终成大清累赘。
【结语】
清末时,提及八旗子弟,众人皆蹙眉,其行为丑陋多样,且有吸食鸦片者。随着清朝覆灭,八旗制度亦随之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