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是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革命领袖、革命实干家,在辛亥革命时期,凡属著名的革命之役,多数他都参加了,在革命党中的威望很高。
辛亥武昌起义之前,湖北革命党的领导干部曾派人到香港邀请黄兴速来武汉主持领导,发动起义。但因为黄花岗之役的失败,当时的黄兴有些灰心丧气,加之对武汉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认识不足,所以他没能应邀及时来武汉。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得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后,于10月24日赶到上海,28日便赶到了武昌。
此时,由于清军大举南下,汉口战事十分吃紧,大局岌岌可危。特别是前线指挥无人,前有总指挥何锡藩受伤辞职,后有总指挥张景良通敌正法,正是群龙无首时。黄兴的到来,武汉革命军民都把他比作“天将下凡”,把收复汉口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莫不翘首以盼。黄兴到达武昌,也给黎元洪及其同伙打了一剂强心针。黄兴南渡武昌时,黎元洪派出代表带着军乐队、仪仗队在江岸迎接,仪礼颇为隆重。
黄兴
但黎元洪及其同伙在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有很强烈的担忧,他们担心威望卓著的黄兴,会有碍于黎元洪的都督地位。
黄兴太耿直,算不上成熟的政客,从上海赶赴武汉的途中,他曾在船上对同行者田桐等人说:“黎元洪本非革命党人,我到鄂后,必须取而代之,且称两湖大都督。”
11月2日,革命党人集议,田桐等人就提议公推黄兴为湖北湖南大都督,位在黎元洪之上。但这个提议遭到了湖北地域观念较重的首义人士刘公、孙武、吴兆麟等人的反对,这伙人主张由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最后宋教仁只得表示说:“此事不过征求大家意见,我们原无成见,既有利害冲突,即作罢论可也。”最后大家复议定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所有湖北革命军及各省援救,均归其节制调遣。
黎元洪得知有人拟举黄兴为两湖大都督后,更感到黄兴对他的地位是大威胁,他决不愿意受黄兴的节制,更不愿意让黄兴插足于湖北军政府之中。但黄兴刚被迎来不久,又如何才能下手“驱黄”呢?
黎元洪
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黎元洪及其亲信孙发绪等人,便策划了一场“驱黄”的阴谋,所谓“登台拜将”就是这一阴谋的产物。
解放前出版的《新生月刊》曾详细描述了这一阴谋。
正在这种沉默的空气中,孙发绪起而言曰:“此事不难,驱黄出省可也。”黎元洪等讶曰:“今日才迎,怎好便驱?纵驱之,其如黄不去何?”孙发绪道:“可用阳尊阴驱之策,请都督仿汉高祖登台拜韩信的故事,于明日就都督府前坪高搭将台,预备战时总司令印信一方,令箭一枝,总司令大旗一面,届时集合全军将士,由都督亲捧印、箭、旗三物,拜受于黄为战时总司令,请其率师北伐,并于汉阳设置战时总司令部,迨登台拜礼毕,即送黄渡江就职。这样一来,黄兴即被逐出于省垣了。尔后战事若利,则黄率师北上,自然离鄂日远。战事不利,则军法所在,纵不便持法相绳,黄亦无面见江东了。”黎元洪等人听完,大赞高明。
11月3日,一切照谋划如期登场,黎元洪一番表演后,黄兴丝毫不察其中暗藏的阴谋,慷慨陈词,热血澎湃。
其实,当时的黄兴要是能够多用一些灵活的手段,在政治上团结一切革命党人和其他同情者,孤立和分化封建势力,有步骤地解决湖北革命的领导权,他是有可能粉碎黎元洪的阴谋,并最终取代他的。
可惜他求胜心切,太急躁,一心单纯地扑在军事行动上。结果由于敌强我弱,革命党内部团结协同作战的问题又没解决好,最终战事失利。
当黄兴在汉阳几乎要丧命的时候,黎元洪却依然稳坐武昌,笑看计成。
26日汉阳失守,黄兴以十分悲痛的心情退回武昌。27日,在武昌军事会议上,黄兴由原来的求胜心切转变为悲观失望,痛不欲生,不理智的情况下甚至提出了放弃武昌而攻取南京的错误主张。这无疑让黎元洪又抓到了新的把柄,于是所有的矛盾全部集中到了黄兴的身上。最终黄兴在有口难辨的窘境下,抱愤辞去了总司令一职,当晚就离开武昌去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