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紫禁城 摄影)
万历三十年,二月。
红墙金瓦覆琼瑶,紫禁城裹着未褪的寒霜,琉璃檐角垂挂冰棱如碎玉,积雪压弯了苍柏虬枝,朱门铜钉在晨光里泛着幽冷的青光。
阶前风铎轻晃,声响裹着梅香穿廊而过,铜鹤昂首呵出白雾,爪下石台洇开薄霜,游廊深处宫人扫雪的簌簌声惊起寒鸦,振翅掠过三重庑殿顶,抖落瓦当间沉睡的白银。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是好兆头,但是很显然,这座宫殿的主人,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并不开心,因为就在这个月,皇帝生了一场大病,他是栽倒在床,水米不进,眼看就要不行了。
万历皇帝躺在床上,他莫名的就感觉头顶上有个红色的“危”字忽闪忽灭,于是他很快认为,自己这是大限将至,恐怕要驾崩。
既然皇帝认为自己是要驾崩,那么他就必须抢在驾崩之前,把身后之事给办妥了,谁接班当皇帝啊,还有什么政策要执行,还有什么计划要实施,这都得交代好了。
所以,皇帝很快找来时任内阁首辅的沈一贯,以及头头脑脑,文武大臣,开始交代后事。
说是交代后事,其实也简单,第一件,让群臣尽心辅佐太子朱常洛,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第二件,因为万历多年怠政,这个皇帝他干的很一般,因此很多大臣都批评他,万历一生气,就把这些大臣给停职下狱了,万历现在觉得自己这么整有点过分了,所以要求自己死后,让刑部把这些大臣给放出来,
第三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那就是万历皇帝宣布,即刻停止全国范围内的矿税矿监制度。
说起矿税矿监,就不得不提一下本朝的税务。
这明朝的税收,普遍采用两税法,按照规定,朝廷的所有税务工作,都由户部主持,钱从两京一十三省汇总,经户部而归入国库。
但是,明朝的皇帝,尤以万历为代表,他自己设立了一个单独的征税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工作人员全部由宦官担任,他们被派往全国各地,独立于户部的税收体系,单独向地方商民收税,他们收的这个税,就叫做矿税。
(明朝宦官的一种形象)
人家开矿生产,朝廷收税,那没毛病,但是问题是,全国各地哪儿有那么多矿产资源,又哪儿有那么多矿场呢?
这些下到地方的宦官们,那都是有指标的,就是你到了地方之后,半年也好,一年也好,到了规定时间,你必须要把税给收足了,收够了,你完成不了工作,回宫之后那肯定就要挨收拾。
可是,地方上本来就没有多少开矿的,宦官这一群体,普遍文化水平又比较低,你指望他们有地理学知识,懂点堪舆,那是不现实的。
没矿,就没有钱。
上头的任务压得紧,宦官们没有办法,只好变相的通过各种方式敲诈勒索,搜刮民脂民膏,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就是,他们找到地方上的大户人家,然后谎称这户人家居住的房屋下有矿脉,必须要把房子扒了开矿建厂,那大户人家的房子,那肯定不是单间,大部分都是庭院或者庄园,有些又赋有祖宅的属性,所以当事人往往是花钱消灾,息事宁人,以巨额贿赂宦官,以此买得家宅平安。
这是什么?这已经不是收取矿税,而是敲诈勒索。
对有钱人况且如此,普通百姓的遭遇,那可想而知。
这些宦官,都是万历的内侍,他们依仗权势,四处敛聚,中饱私囊,而且无恶不作,欺压良民,侮辱百姓,光天化日下拦路抢劫,甚至指使无赖闯入民宅,强奸良家妇女,行径简直令人发指。
至于万历皇帝,他当然不会在乎这些,发军饷需要钱,修房子盖宫殿需要钱,给郑贵妃买化妆品也需要钱,反正只要通过这种近乎于强征的方式能换来自己小金库的源源不断,那这项制度就绝不会停止。
在这里我们又要说到一个话题,那就是明朝的商业税。
明初开国的时候,明朝的税收是非常低的,是三十税一,可以说明太祖朱元璋不愧是农民的儿子,他关心农民,体恤百姓,所以才能制定如此良策。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如果过多的征收商税,对百废待兴,刚刚经历过自然灾害和频繁战争的明初社会是不利的,对经济发展也没有好处,但是到了万历年间,经济繁荣了,社会稳定了,商业发达了,那么这个时候适当且合理的提高税收,是没有问题的。
(明太祖朱元璋 绘像)
只是,如果你要征税,你就要拥有一套合法的税收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工作人员,那么万历搞的这个宦官收税,很明显就是不合理的。
作者有几个明粉朋友,他们很爱给万历翻案,说万历收矿税是合理的,为什么合理呢?他们认为,三十税一的超低税收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严重不足,收入不呢足,别的先不说,九边欠饷,粮食供给不上,军队就没有战斗力,这是关系到本朝边境稳定的大事儿。
听起来很合理,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万历派出去的宦官,不是朝廷官方的工作人员,而是他随意指派的,这些人独立于户部的税收体系之外,而且他们收上来的钱,不经过地方衙门,也不经过户部,而是直接进入了万历皇帝本人的内库。
或者说的干脆点,在进入皇帝的内库之前,就已经被贪污瓜分了相当一部分。
那么我们可以说,万历搞出来的这个矿税制度,一来他自己没得到太多的实惠,因为大部分的钱都被贪污了,二来这种行为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导致了民间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所以,从皇帝设立矿税制度开始,有明一朝但凡我们知道的有头有脸的人物,但凡是青史留过名的人物,基本上都向万历皇帝上过奏疏,要求皇帝取消这个害国害民的制度,但万历是充耳不闻,搜刮敛财的飞起。
现在,万历病的很重,万历感觉自己要死了,所以他就想要把矿税制度给取消掉。
而之所以在临终之际做出这么一个决定,原因也并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之将亡,其行也悯,而只是因为万历突然就意识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
自己都要告别这个世界了,再通过矿税敛聚钱财又有什么用呢?况且自设立矿税制度起,朝野非议颇多,所以干脆取消算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结果是好的,至少万历死前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儿。
万历说完这些,当时大家的反应,是这样的:
《明史·沈一贯列传》:一贯哭,太后、太子、诸王皆哭。一贯复叩首,出拟旨以进。
听皇帝说要取消矿税制度,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沈一贯跪在地上就开始哭,然后太后也哭,太子也哭,文武百官,公卿大臣都开始哭,那家伙,那简直是感动坏了。
(内阁首辅沈一贯 形象)
尤其难得的是,首辅沈一贯在哭泣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正经事,很快他就叩首告退,返回内阁去拟定了取消矿税制度的旨意,就等着万历一咽气,内阁就直接发布取消这项令人深恶痛绝的制度,然后普天同庆,而且,这命令虽然不是沈一贯促成的,但毕竟是他来代为撰写,经他手而发布的,沈一贯也与有荣焉。
这一晚上,沈一贯把诏书拟好之后,他就没怎么睡觉,他拉着几个阁臣是说点这个,聊点那个,最后大家一致认定,明天诏书一发布,将会是轰动本朝的大事儿。
可是,沈一贯等啊等,等啊等,直等到东方吐出鱼肚白,他也没等来万历驾崩的消息。
皇帝大行没等来,到了上午,宫里反而传来了皇帝大病痊愈,身体已经转好的消息,并且宫里的宦官很快就来到了内阁,公布了这个喜讯。
想来,当时来报喜的宦官见到沈一贯之后,应该是这么说的:
宦官笑眯眯的说,说首辅大人,老奴我带来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您要先听哪个啊?
沈一贯说,那我先听好消息。
宦官说,好消息就是皇帝身体已无大碍,昨天纯属是自己吓自己,现在皇帝能走能跑能大跳,干饭一口气能干两碗。
沈一贯说,哎呀那太好了,皇帝没事,真是社稷之福,万民之福。
吉祥话说完了,沈一贯又问:那坏消息呢?
宦官嘿嘿一乐,说坏消息就是,皇帝决定收回成命,矿税制度要接着执行,不取消了,所以我这趟来,就是要把诏书收回去。
沈一贯和一帮大臣们一听,他们头都大了,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王更应该言而有信,昨天还信誓旦旦的说要造福万民,要取消矿税,今天怎么就变卦了呢?
(明神宗朱翊钧 绘像)
其实很简单,因为万历昨天以为自己要死了,那么他就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可惜的事情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可是现在他没死成,他又活了,他感觉天晴了雨停了,自己又行了,那么对万历来说,世界上最可惜的事情就变成了,人活着呢,钱没了。
宦官在沈一贯目瞪口呆的表情中拿走了诏书,留下一众大臣在风中瑟瑟发抖。
从此之后,万历对废除矿税这事儿绝口不提,一直到他驾崩,矿税还是照收。
迫害百姓的矿税是可怕的,但在作者看来,矿税远远没有万历本人可怕。
作为本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的可怕之处在于,他明明知道矿税是一项糟糕的制度,对此他心知肚明,可他却一直都在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而坚决实施,绝不更正。
这样的人,这样的皇帝,简直是自私自利到了极点。
可是万历皇帝想不到,愈演愈烈的矿税暴政,恰为四十年后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积蓄了社会能量,而对辽东防务的漠视,对军饷的克扣和挪用,则是在变相的培养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当一六四四年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时,不会是因为他刚愎自用,也不是他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失去了人心,而是他在替祖父偿还这份拖欠半个世纪的,历史债务。
参考资料:
《酌中志·卷五》
《明史·沈一贯列传》
《明神宗实录·卷一》
《万历野获编·卷二》
方兴.矿税银两、正额税课与晚明财政.历史研究,2023
吴丽华,王静.晚明万历朝矿税终结原因考论.地域文化研究,2023
田口宏二朗.畿辅矿税初探——帝室财政、户部财政、州县财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