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网络世界,各类夸张宣扬中国影响力的内容屡见不鲜。诸如 “外国人疯狂迷恋中国文化,中华文化全球风靡”“中国所到之处,彻底改变当地经济文化面貌” 等论调充斥屏幕。国人在浏览这些信息时,内心的自我认同需求被极大满足。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类天然渴望获得积极的自我认知,当看到祖国以一种近乎 “无敌” 的姿态出现在全球舞台,人们很容易代入其中,觉得自身价值也随之提升。这种自我认同如同上瘾一般,驱使人们不断去寻找类似信息,强化 “自嗨” 心理。
然而,这种 “自嗨” 现象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信息传播偏差是导致 “自嗨” 盛行的关键因素,也正是这一因素带来了严重后果。社交媒体算法为追求流量,大量推送这类夸张信息,形成信息茧房。在这个封闭空间内,人们只看到片面、放大的中国形象,对真实世界的认知逐渐扭曲。长此以往,一旦面对现实中复杂的国际关系、他国的竞争与质疑,心理防线极易崩塌,甚至可能因认知落差产生过激反应,影响对外交流与合作。
社会发展带来的心理落差同样加剧 “自嗨” 危害。中国飞速发展,成就斐然,部分人内心急切渴望得到世界全方位认可。当现实中一些国家并未给予预期赞美,甚至存在竞争与摩擦时,他们便在网络上自我营造 “自嗨” 氛围。但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会让人忽视自身不足。在科技、文化创新等领域,若因 “自嗨” 而停止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国家发展将陷入瓶颈,错失进步良机。
教育和文化传统在 “自嗨” 现象中也扮演着复杂角色。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与民族荣誉,教育过程中对国家成就的大量宣传,本应培养民族自豪感,但部分人却走向极端,形成过度自我膨胀心理。他们缺乏对国家发展与世界关系的客观理性认知,在 “自嗨” 中故步自封,无法正确评估国际形势。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无疑是一种危险信号,可能导致战略决策失误,影响国家长远发展。
因此,国人必须深刻反思,认清世界的残酷性。世界并非如网络 “自嗨” 内容所描绘的那般,对中国只有赞美与追捧。在国际舞台上,竞争无处不在,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科技封锁等问题时刻存在。我们应摒弃 “自嗨” 心理,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自身发展与世界局势。在保持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学习他国先进之处,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只有这样,当面对真正的挑战,需要我们捍卫国家利益时,才能凭借清醒的头脑和强大的实力做出正确应对,而不是在 “自嗨” 的迷梦中失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