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到1999年。
这一年,章子怡成为最幸运的女星。
连中央电视台都惊呼:章子怡能和大导演、大演员合作实在是太幸福了!因为在那年,章子怡不仅因《我的父亲母亲》一炮而红。
2000年,《我的父亲母亲》还在柏林电影节参展,章子怡随张艺谋一起参展,算是一战成名。
本来该是张艺谋一个人上台领奖,结果第二天报纸头条出来,章子怡穿着一袭红肚兜,跟张艺谋一同握着奖杯,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这其实是一个完全意外的结果。
当年的新闻报道这样说:
“张艺谋事前曾嘱咐章子怡不要一起上台,可是章子怡没能听导演的话,紧跟着他上台领奖,令张艺谋老大不开心。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凡是重大的国际电影节,得奖时都是导演上台,鲜有演员上台,除非导演同意。”
跟不打招呼就坐上蔡国庆大腿时一样,章子怡只要抓住机会就会尽力表现自己。
刚才提到章子怡坐在蔡国庆的腿上是咋回事呢?
1989年的春晚录制,蔡国庆登台演唱《北京的桥》。
上来一群小朋友给他伴舞,其中一个就是来自北京宣武区少年宫的章子怡。对11岁的章子怡来说,那时候的蔡国庆就是内地唯一的天王啊。演出结束之后,大家都坐电视台租的大巴从郊外录音棚回城。
车里没座了,章子怡一屁股就坐在了蔡国庆的大腿上。多年后章子怡跟蔡国庆一起演电影《最爱》,章子怡问蔡国庆,“国庆哥哥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给你伴过舞?”蔡国庆说不记得了。她又问,“那还有一件事你记得吗?演出结束回去的大巴车上,我就坐你腿上。”蔡国庆也不记得。
章子怡着急了,“你怎么能忘了呢。那时候我谁都不敢坐,就觉得你可爱!”蔡国庆记不住章子怡很正常。
因为她在一群跳舞的孩子里,并不怎么出挑。
跳舞的时候排金字塔队形,她当不了掐尖儿的那一个,能站在第三排的最边儿就很不错了。
虽然张艺谋对章子怡的行为不满意,但是对她的工作态度还是认可的,所以在李安为《卧虎藏龙》做准备时就极力推荐了章子怡。
李安是谁呢?
在华人导演中,李安无疑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从《饮食男女》、《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拍摄了各种不同的电影题材,无论是伦理、武侠、喜剧甚至科幻,他都能从容驾驭,独特的经历让他在东西方文化里游刃有余,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兼具东方传统的温文尔雅和西式的洒脱不羁。李安曾6度入围奥斯卡,是唯一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而今年的1月10日,李安又凭借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李安生于台湾屏东潮州,祖籍江西永安市得安县,所以他的名字里有个「安」字。
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的李安,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家风甚严。
李安作为长子,从小受的教育是长大要读书做官,而他偏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电影和表演。1973年,在两次高考落榜之后,他作了一个让父亲十分愤怒的决定——考取了中国台湾艺专戏剧电影系,离开了生长的家乡,到台北进修。
在这个传统家庭里,从事演艺事业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李安的父亲甚至在许久以后还愤愤不已。
据说李父最讨厌的两种人就是演员、船员,而两个儿子当时一个念影剧,一个念航海,让他觉得很没面子。
直到李安都已经是世界级大导演了,那时候台湾的「北艺大」成立了,他还跟李安说电影拍够了就回来教书吧。
尽管父亲极力反对李安念电影,临门一脚时候还是给他买了16毫米摄影机,李安闲在家里的6年,除了妻子的微薄收入,台湾的家也不时给他接济。
李安把和父亲的关系比喻为相爱一场的缘分。
他一生中唯一对父权的反抗是在艺专时跑江湖式的演戏,回家后晒得黑黑的,父亲说他。
那时李安已经20多岁,他站起来进屋。「我离家越远,我的能力越强,一接近父亲,人就蔫了,做事也不灵光了,想到我连大学都没有考上,就会有一种自卑感,他越壮,我越弱,他越年老力弱,我就感觉自己越来越壮了。」在《绿巨人》里,李安特意安排了一场戏,把父亲的影像用中子弹炸开,意外的是父亲居然说喜欢。
李安很烦参加授予荣誉博士的过程,来回要耗上3天。
但第一次被纽约大学授予的时候,他非常开心,因为父亲希望看到这一刻。
拍到第8部电影时,李安才摆脱父亲的影响。
1978年,李安赴美留学,就读于依利诺大学戏剧系导演组,当时的李安已经摄制过两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和《陈勤的一天》。
在留学期间,李安接受了西方正规的戏剧教育,由于他在台湾艺专的经验,只用了两年就拿到了艺术学士学位。
出于对电影的向往,李安又来到以电影学院著名的纽约大学,继续学习电影制作。
纽约大学电影系和纽约电影学派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电影观念深深影响了李安,伍迪·艾伦的犹太知识分子电影或多或少地使李安得到熏陶,使他在日后作品中融入了中国民族风格和幽默感。
进入纽约大学后,李安拍摄了16毫米电影作品《追打》《我爱中国菜》《最棒艺术家》等。
李安于1982年拍摄的《荫凉湖畔》,获纽约大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并于第二年参加了台湾政府主办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获得金穗奖最佳短故事片奖。1984年完成毕业作品《分界线》,获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并获电影硕士学位。
毕业以后,李安留在美国试图开拓自己的电影事业。
但一个华人想在美国电影界混出名堂谈何容易,李安开始了自己长达6年的等待。
6年中,李安只是在家中写剧本,偶尔亲戚朋友资助一点外快,主要就是靠身为药物研究员的妻子在外工作,养家糊口。
李安的妻子林惠嘉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生物学博士。两人1978年在一次留学生的聚会上相识、相爱。
1983年,李安与林惠嘉在纽约举行了一场中西合璧的婚礼,这场婚礼成为后来《喜宴》的灵感来源。
当时李安的好友冯光远(台湾资深新闻人)说:「以前对结了婚的女人有种说法是,恭喜她终于找到了一张长期饭票。
这话对李安、惠嘉来讲刚好相反,因为李安终于找到了一张长期饭票。」
这个由电影导演和科学家组成的家庭,撑起这个家的,是科学家。在「吃软饭」的日子里,李安每天在家除了大量阅读、大量看片、埋头写剧本以外,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
每到傍晚做完晚饭后,他就和儿子一起兴奋地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回家」。
多年的「蛰居」生活虽然平淡枯燥但也让李安练就了一手做菜的「绝活」,更磨炼了他的性情。李安那时常常进行一些形而上的思考,他会觉得命运很奇怪,为什么这么捉弄人?他说:「我不会觉得自己无用,拍电影时候是有用的,我自己有天分,如果我笨笨的,我太太也不会说让我写剧本,总之我跟别人不一样,跟一般世俗的人不太一样,我希望这个世界是跟我太太想的一样,你只要努力,你有灵气,不一定说实在的东西,我也不是用钱来衡量我的人生价值,我只是觉得很感伤。
为什么人生是这样的,我觉得人应该有精神生活,电影对我来讲,是非常清晰的。
1990年之前,李安一直处于怀才不遇的境况,不停地到好莱坞碰运气,外人都嘲笑他拍电影的热情是痴人说梦,而妻子林惠嘉始终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
6年中,夫妻两人从没到外面吃过饭,即使冬天林惠嘉也不用护肤品。许多亲戚朋友看不过去,对林惠嘉说:「为什么李安不去打工?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不都为了现实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李安过意不去,有一次偷偷学电脑准备找工作。可没多久这件事就被林惠嘉发现了,大骂:「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七年之熬,林惠嘉也曾有过失望哀痛的时候,打电话向妈妈诉苦,林妈妈劝他们离婚。放下电话,林惠嘉嚎啕大哭,不断谴责自己:我怎么变成这样的女人。
然后抹干眼泪,继续任劳任怨地养家糊口,相夫教子。林惠嘉的宽容、能干,搭配李安的温厚、内敛,她的理性遇上了他的感性,就好像一座天平,为这个家找到了一个最适合的平衡点。进入90年代,李安终于等来了生命中电影的曙光,得以施展拳脚。1990年,为了台湾新闻行政部门征选剧本的高额奖金,李安编写剧本《推手》,得到台湾1990年的优秀剧作奖,奖金40万元。
之后很快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投资、纽约库德玛西恩公司开拍了这部电影,使得《推手》成为李安导演生涯的第一部长片,而此时他已经37岁了。
《推手》的构思和细节处理,几乎就来自李安闲居美国的生活状况,6年的忍耐和中年男人的细心在这部带着温情的电影中显露出李安特有的温文尔雅的气质。郎雄饰演的老拳师成了李安作品中的第一个「父亲」形象,影片也成了后来被称为「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
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影片获得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
《推手》的成功,使台湾中影公司对李安更加有信心,决定投拍题材比较敏感的《喜宴》。
这部关于同性恋的影片的基本素材来自李安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李安并没有本着猎奇的态度拍摄这样一个当时还很敏感的题材,而是强调一个家庭——一个「正常」的家庭面对这个问题的多向度反应。
父亲形象又一次出现在这部影片之中,作为家庭最权威的代表,成了李安影片的一个标志。
影片上映后获得更大的成功,不仅获得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而且还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十六届亚洲人、美洲人国际电影节最佳编辑奖,李安也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导演。
李安接着又拍摄了三部纯美国题材的影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在看过《喜宴》和《饮食男女》之后,林德塞·道拉道拉把剧本交给了李安的经纪人,他是第一个把英美电影作品导演权交给一个台湾人的制片人。
2000年,李安的一部《卧虎藏龙》红遍大江南北,甚至一路杀入欧洲影坛,并在很难打入的美国市场也赢得一亿多美元的票房,是华语电影绝对空前的骄人成绩。在武侠电影盛行的时候,大部分影片仍旧是老式的武侠「故事」模式,但经李安之手,这部影片几乎可以称之为真正「允文允武」的文艺武侠电影。李安在这个「文学性」的武侠故事里,体现的是对武侠世界里「人」的关注。
终于写到《卧虎藏龙》了,《卧虎藏龙》是章子怡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页,那我们就可以回到章子怡这条主线了。
在张艺谋的极力推荐下,章子怡有了机会扮演《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
但是,章子怡在拍《卧虎藏龙》期间却遭受了严重的精神折磨。
为啥呢?
因为李安一直都觉得章子怡不适合玉娇龙。
李安对章子怡并不感冒,只是顺手卖了张艺谋的一个面子,让她演一个捕快的女儿路人甲。进入剧组的那一刻,她的野心通过她的眼神和努力透露出来,吸引了所有的人,包括李安。当舒淇退出了剧组,李安想让另一位新人王菱饰演玉娇龙,但遗憾的是王菱体力不支,没能顶住练功的压力,所以,章子怡才从备胎的备胎转成了备胎,然后转正。
即使进了剧组,章子怡每一天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因为李安一直觉得章子怡和玉娇龙的角色相差甚远。
他在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提到过当时的心路历程:本来我没想到玉娇龙跟李慕白之间会有任何情愫联想。先是王蕙玲对这个有兴趣,编入剧中,玉娇龙当时还是很帅气的。但碰到章子怡就改了,因为当时章子怡是个很娇滴滴的女孩,做不出我原先想像的「阴阳共生」的玉娇龙。她的特点就是性感,看不到阳刚的一面,顶多演出凶一点,演个被惯坏、任性的女孩,加上现代中产阶级女孩演古典贵族,气质上也确实吃力。山不转路转,于是顺着她的特性发展,结果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经验。
也就是说李安从头到尾都觉得章子怡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玉娇龙,甚至为了能让电影呈现的更完美,还专门改了剧本。
因为对章子怡始终不满意,所以在拍摄期间,李安还在面试新人,希望能找到更合适的人选。
章子怡看到来来往往的新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被彻底激活了,从而变成了强大的动力。
为了胜任玉娇龙这个角色,章子怡每天苦练十个小时,整部电影没有用过一次替身。在拍摄期间吊威亚,拼到脸撞墙也不躲,面对脸朝下,从竹林上空几十米处往下冲,触地前一刻才有人拉住钢丝的危险动作时,她完全豁出去,不给自己留一点“本能保护”的意识。
苦练的背后是每天伤痕累累,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但是她忍着一声没吭。甚至和杨紫琼拍对打戏时,手上指甲被掀飞,她也忍着将手指插在雪地里止痛。
后来李安在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写到:
“她头一次吊钢丝时把我们吓坏了,她的反应跟别人不同,一般人快要撞墙时,都会本能的先以手保护自己,她不是,她是拿脸往墙上撞。脸,是她吃饭的家伙,怎么会毫无防卫能力,还好没撞上。”
可想而知,当时的章子怡有多生猛,完全是不要命的往前冲。
可是,即使这样,李安依然对她淡淡的。
拍了六个月,李安每天在片场都会拥抱周润发、拥抱其他演员,但就是没有拥抱过章子怡,这让章子怡也很伤心。
这对生性好强的章子怡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她为此每天都在片场多等十几分钟,等李安给她拥抱,但每次都落空。
我都可以想象章子怡当时有多么失落。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5000字,故事先写到这儿,明天继续。
有啥感悟呢?
第一,你对人情世故的每一分通透,对爱来爱去的每一分豁达,都是用失望换来的。
最后,来一段鸡汤吧。
回想起来,有很多个觉得“天塌下来了”的时刻,七岁在游乐场和家人短暂走失的自己,十三岁鼓起勇气向暗恋的人告白却被当场拒绝的自己,十八岁在高考考场上怎么也解不开数学题的自己,二十二岁毕业工作不顺的自己,谁都希望做什么都很好运气都顺顺利利,都这样想过吧,没关系的,真的遇见麻烦和困难的时候,努力往前多走几步吧,你会发现,后来的你居然真的都扛了过来,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放几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