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太密,红军真没得选!
1934年,仅江西一地,蒋介石修了5300多座碉堡,红军还能跑哪里去?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彻底陷入苦战。
蒋介石的“碉堡战术”层层压缩,外加经济封锁,红军的运动空间被一步步挤压。
而内部呢?李德这个德国来的“军事专家”搞阵地战,搞得红军丢了游击战的老本行,还丢了苏区北大门广昌。
内忧外患,红军最后只能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李德的“书生打法”让红军吃尽苦头
李德学的是欧洲战场的那一套,大炮轰碉堡,正面硬碰硬。
可问题是,红军哪来的大炮啊?还学欧洲人打阵地战,这不是让红军用鸡蛋碰石头吗?原本毛泽东搞的是游击战,敌强我跑,敌弱我打,灵活机动。
可李德来了之后,直接把这套扔了,死守阵地。
广昌战役就是个典型例子,红军拼了18天血战,最后还是守不住。
这一战不仅让红军损失惨重,还彻底丢了战略主动权。
李德的教条主义,真是让红军吃了大亏。
2. 蒋介石的“碉堡战术”压得红军喘不过气
说实话,蒋介石这次是真玩明白了。
以前他打反围剿,喜欢搞速战速决,结果几次都被红军打得灰头土脸。
这次,蒋介石改了套路,搞“慢刀子割肉”,一步步碉堡推进。
5300多座碉堡,像一张铁网,把苏区围得水泄不通。
红军想跑?跑不了;想打?打不动。
再加上经济封锁,粮食、弹药、药品都供应不上,红军内部资源越打越空。
蒋介石这招看着慢,其实是步步为营,红军的生存空间被一点点挤到绝境。
3. 红军内部的资源和士气双双崩塌
第五次反围剿时,苏区人口已经锐减到300万,红军的兵员和资源几乎枯竭。
别的不说,红军几十万大军,粮食都快不够吃了,还谈什么打仗?更要命的是,李德那套阵地战打法,让红军失去了群众基础。
以前打游击战,红军靠的是灵活机动,群众掩护。
可现在死守阵地,红军和百姓的联系被碉堡线彻底割断。
士兵们长期防守,打又打不赢,跑又跑不掉,士气低到谷底。
到红军不得不选择长征,算是战略转移,实际上却是无奈逃亡。
可以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既有李德的“指挥问题”,也有蒋介石的“战术升级”,更有红军内部资源耗尽的现实困境。
这是一次多方面因素交织的惨败,红军输得不冤,但这一败也逼出了后来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