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前几天发了篇旧文《晚清军工家底:大清比你想象的先进得多》,阅读量很大,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争议的点概括起来,就是让我不要再吹清朝了,那么先进还被洋人按在地上摩擦,满清统治太拉垮,不接受反驳,各种丧权辱国、祸国殃民、贻害至今。
总之,满清误我三百年。
其实,那篇文章谈不上吹,只是对晚清军工做了一些科普,说明清朝也有一些现代化兵工厂,也能造枪造炮甚至造蒸汽船,清军并不总是拿着大刀、长矛、弓箭在和洋人的洋枪洋炮作战。
结果,文章留言超出了武器层面的讨论,扩大为对满清的评价。
对清朝的评价,是一个牵涉面很广、很复杂的问题。
举个例子,新修《清史》国家2002年就立项了,如今23年过去,书还未面世,原因何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书中涉及很多敏感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如清末改革、辛亥革命、慈禧太后等,需平衡学术客观性与主流价值观——书虽然已经成形,但还在审定当中。
肯定有人会说,像慈禧太后这种老妖婆,实锤的反面人物,她做过什么好事?还审定什么纠结什么?使劲骂就得了。
如果说这话的人是一个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情有可原,如果念过高中以上的人,还说这话,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了——别老活在中学历史教材里。
扯远了,言归正传,谈谈所谓的满清误我三百年。
02
所谓满清误我三百年,大意是满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维持对汉人的统治,采取了很多逆历史潮流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历史进步。
这个观点暗含的意思是,如果这近三百年里统治中国的是一个汉人王朝,它就不会将重点放在防汉上面,而会顺应历史潮流,近代中国就会是另外一番样子。
持这个观点的人,应该明白一点:中华文化延续至今几千年,并没有在清朝中断,满清政权虽然带有少数民族特点,但它的内核依然是中华文化。
相比历朝历代,清朝变化最大、最明显的是衣冠服饰,其次还有一些肉眼可见的名词的变化。
除此之外,清朝根本性的东西,都继承自中华文化。
政治上,它继承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经济上,它继承了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它继承了儒家的纲常伦理和价值体系;社会层面,它依然是“皇权不下县”,依靠宗族和礼法维持稳定;对外关系层面,它延续了天朝上国的观念,要求其他国家都跪着。
以上这五个维度的东西,都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核心的东西,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标志。
通俗一点讲,如果扒下一个清朝人的衣服和帽子,剪掉他的辫子,你会发现,他的三观、他的逻辑、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和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是一样的。
用一个词来解释这个现象,那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惯性”。
中国传统社会的惯性,是中国古代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超稳定结构、文化基因和运行逻辑,这种惯性维系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即使被异族入侵,中华文明也不会被带偏,更不会断绝。
但是这种惯性也有副作用——社会需要变革时,它就变成了深层阻力。
03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都处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惯性之中,各王朝的行事逻辑也大差不差。
王朝的核心问题,是维持和巩固皇帝一家的统治,这是王朝所有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从秦始皇到溥仪都不会变的。
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从来都不是帝王们最重视的事情。
爱新觉罗家最重视的事情,是维护满洲权贵的利益,朱家最重视的事情,是维护几十万皇族和勋贵的利益。
相比帝王们最重视的事情,其他都是可以牺牲的,包括千百万小民的生命。
正如《三国演义》中董卓所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什么是天下计?不是为了天下人的利益,而是董卓的权力。
奖励农桑,修生养息,是为了更好地汲取资源,同时防止小民造反,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统治。
这虽然很残忍,但却是事实。
围绕这个核心问题,王朝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政策。
政治上,维护中央集权以及皇帝集权,建立“皇权—官僚—士绅”三级治理体系,后期通过科举制强化了这一体系,社会精英可以通过科举向上流动,维系对王朝的认同。
这套体系很稳固,但也很官僚,很僵化,最后演变为很腐朽。
处于体系顶端的皇帝,一言九鼎,言出法随,掌握生杀予夺和资源分配大权,全天下都要匍匐在他的脚下,大呼万岁。无所不至的皇权,像一张大网,把社会压制得死死的。
通过宪章和国会,来限制皇帝的权力,这在传统中华文化里,太颠覆了,几乎是不可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会同意的。
满清宁可灭亡,也不放弃权力,其实是历朝历代皇权思想的一脉相承。
说的再直白一点,从长远来看,皇权稳固与社会活力,是二选一的问题,无法兼顾。
经济上,维护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辅之以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小农经济是王朝稳定的基本盘——所有的心思,都在那一亩三分地上,用尽全部力气,勉强维持温饱,等于把人锁在了土地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生存之外的东西。
而且,小农经济形成“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模式,会抑制商品流通和资本积累,阻碍商业发展。
工商业可以吸纳大量农业人口,打破小农经济,但重农抑商彻底堵死了这条路。
商人做大了,就会有政治追求,有政治追求的商人多了,就会形成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力量足够强大,就会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让皇帝下台,或者把皇帝送上断头台。
这是王朝不能容忍的。所以,商人赚了钱之后会买土地,而不会扩大再生产。
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形成了闭环,彻底锁死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可能。
明朝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永远也只是萌芽,再长大点肯定会被王朝掐掉。
文化上,维护儒家伦理的统摄性,压制其他思想。
儒家这套思想体系,到了后来,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思想之癌,它禁锢思想,崇尚权威和等级观念,压制个性,漠视个人价值和自由。
思想被锁死了,创新和进步也无从谈起。
反过来,这套思想体系虽然阻碍了社会进步,但它能巩固统治啊。
打倒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搞解放思想,从汉到清,哪个王朝能做到?
解放思想,自然会削弱王朝的神性和合法性,约等于革王朝的命。
政治、经济、文化是最重要的三个维度,社会、军事、对外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任何对皇权或统治不利的事物,都是严加防范的对象,比如基层组织化、公民意识、民间技术、全球贸易等。
这些无需赘言。
04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当中国传统社会的惯性,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谁来了都不好使。
如果同样的历史时期,把满清换成另一个汉人王朝,结果也会差不多。
同样的文化内核,同样的政策逻辑,满清犯的错,其他王朝一样会犯。
满清防范汉人,与历朝历代防范百姓造反,没有本质区别。
海禁、文字狱、压制自然科学和民间创新等等,其他王朝一样存在,只是清朝所处的时代不一样,面临的挑战不一样,所以执行力度更强。
满清能不能批判?能不能骂?当然能。
但将中国近代落后的责任完全归于满清,是一种简化历史的逻辑,这就好比把明朝灭亡的锅全甩在崇祯身上——最后一名就应该背负所有吗?
现在,很多小说作者写穿越到明朝或清朝的故事,主人公凭一己之力,推动王朝发展资本主义,把中国变成了全球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
怎么说呢,我理解作者对近代史的屈辱和不甘,但凭空想象的美好愿望,终究是臆想。
中国传统社会的惯性,何其强大!要消解这种惯性,每一步都不啻为一场革命,这不是一位明君甚至一代人可以扭转的。
中国传统社会的惯性,既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基石,也是中国现代转型的沉重包袱。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革命,本质上就是在破环这种惯性,甩掉沉重包袱,从而实现现代化。
所以,不是满清误我三百年,而是我们传统社会的惯性误我三百年。
[点赞]说的很到位,补充一下,满族、蒙古族等族群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族群,用“外族”来指代,不太准确。
作者这种客观冷静的分析才是真正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分析,非常精辟到位
这是替满清开脱,从抓了台湾的富泰开始换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