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朱德为何拒绝担任国家主席?

方圆文史 2025-02-14 17:47:58

1958年,即二届人大召开前,毛主席就曾明确表示不愿意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鉴于主席的意见,在次年四月初召开的八届七中全会上,便推举出了两位候选人——朱德和刘少奇。

众所周知,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毛主席被选为国家主席,朱老总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按照惯例,如果毛主席不继续连任的话,那么国家主席的职务应该由副主席,也就是由朱老总继任。

不仅如此,在二届人大召开前,中组部和统战部曾受中央书记处的委托,草拟了一份二届人大常委会领导人候选名单,并发给中央的一些主要负责人,征求他们的意见。

在这份名单上,少奇同志仍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人选,而没有列入国家主席的人选。这也就是说,少奇同志仍会继续连任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那么,“国家主席”一职自然就归朱老总莫属了。

可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众所周知,在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少奇同志被选为国家主席,朱老总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而之所以会如此,主要跟朱老总的“谦让”有关。

事实上,当朱老总收到由中央书记处送来的二届人大常委会领导人候选名单后,就已经知道中央的意图了。然而,对于这样一个要职,朱老总却不准备参选。

不久后,他就亲自给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地表明了自己不适合当国家主席,并推荐由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席一职。

事实上,任何人都知道,无论是资历、功勋,还是威望,朱老总都是当之无愧的。

早在我党成立之前,朱老总就已经是滇军名将了,然而尽管如此,在我党成立后不久,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进来,并竭尽所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奋斗。

1928年4月,朱老总率所部万余人与毛主席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从此,“朱毛”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我人民军队在他们的率领下,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千锤百炼,终于成长为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之贡献。

而且,从1930年担任红军总司令开始,朱老总一直都是我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建国后更是位居“十大元帅”之首,并一直是毛主席的重要伙伴。所以,无论是战功、资历还是威望,朱老总都是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职务的。

然而,朱老总却以自己年龄大为由给拒绝了,并提议由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的候选人,至于他自己的工作,则听从党的安排,党要求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在后来的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中,朱老总都强调自己年龄较大,甚至比主席都要年长几岁,所以由他接替毛主席任国家主席不合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的发展。与此同时,朱老总则再三坚持推荐少奇同志。

最后,在朱老总的再三坚持下,中央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

朱老总不愧为我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其高尚的思想和崇高的品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和学习。就连毛主席也对他评价极高:“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正因如此,当“国家主席”这一要职可能降其肩上时,朱老总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仍继续尽其所能为国荐贤。正如邓公在八届七中全会上说的那样:

“国家主席”一职有好几位同志可以做,比如朱德同志,以及党内其他几位老同志,他们都可以做,但是大家考虑的结果,以少奇同志担任这个职务,比较更为适当一些。

事实上,国家主席不仅仅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职务,而且还要做很多的实际的工作,工作量非常繁剧,比如出国访问、元首会谈、外宾接待等等,无一不要亲力亲为。

综合考虑下来,以少奇同志的能力和威望,以及其当时所担任的职务考虑,由他担任国家主席一职是比较合适的。

于是,在1959年召开的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少奇同志被选为了国家主席,年近73岁的朱老总则被选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而且连任了三届,前后共十七年,是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届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位。

1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