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看比赛或者高考,好似没有以前那么“振奋人心”。因为出身普通人家的我们,发现这些“第一名”,早就离寒门甚远。
以前可能某个冠军或高考状元,是来自大山里原本不起眼的角色。靠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发掘,实现逆袭的人生。而现在看完家庭背景,总觉得闪闪发光的人大多来自有钱的家庭。有个男生却令人意外。
比冠军“更优秀的”或许是父亲,家境普通没阻挡爱与智慧“国内最小亚运冠军”已出炉,他就是15岁的陈同学,来自广东省中山市。看着他自信的笑容和健康的体魄,起初有很多网友觉得,无非又是谁家的“二代”而已。
但真实家境被公开以后,很多人感到“打脸”,原来这位十几岁的陈同学还真不是啥富裕家庭出身。如果非要说富裕,那便是家长给了他“数不尽的爱”。
在接受采访时,这位少年说得很直接,他感谢父亲。这句绝对不是表现孝心的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慨。他解释道:父亲是普通打工者,却把所有积蓄用来支持自己的梦想。
稍微懂行的朋友应该知道,现在培养兴趣特长都是很需要花钱的。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生,也不是以前所理解的“农村娃多练习跑步”就行。
许多项目不仅比拼学生的天赋和勤奋,前提是你有条件去购置设备,和接受训练场地的昂贵费用。即便不是贵族运动,对一般的工薪层,许多特长是“培养不起”的类型。
但这位家长没因为家境的限制而阻挡对儿子的爱。发现男生真的很痴迷滑板,他自己也开始投入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当中。
由于训练成本太高,一个从未学习过机械和木匠的中年人,竟然靠自学成才,亲手打造九百平的训练场地。当然,这里也该致谢学生的母亲。
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全部用在这上,意味着自己的很多开销也要变得精打细算。谁没有梦想呢,可是母亲选择优先支持儿子和丈夫。
好家长先要求自己,经济差并非不关爱子女的理由陈同学特别感激父亲,不光是因为他把打工的钱拿来支持自己学特长。这位家长同时也会跟着他共同学习,陪同他训练技能、交流心得。
据说家长已经差不多是“半个教练”,可见其用心程度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难怪很多网友评价:父亲也是家长里的“冠军”,比冠军更加优秀和难得。
正如老师所言,好家长先要求自己,不是只要求学生单方面勤奋。而经济条件差,也并非我们不关爱子女的理由。
家境差的学生,最大的困境其实并非表面的贫寒,而是很多家长总是以经济为借口,逃避自己身上的问题。一旦学生提出问题,又会所有原因都归咎于“子女嫌弃自己”。
有时候,爱与智慧还真不是完全取决于收入。家长能否把学生看成一个需要被尊重和支持的人,家庭氛围和培养效果绝对不一样。
陈烨的家长原本希望他学音乐,但是并不会强迫他按照自己期望的路线来学习。尊重和发现学生的天赋,这其实很需要判断力。
家长里总是呈现两种极端状态,一类是望子成龙过于心切,无论学生想干什么都毫无思考地支持。明明家庭没有那么好,一味靠砸钱来解释“重视培养”。
结果反而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后代,什么都会一点,可什么都是没多久便放弃;或者连学生自己都不清楚最向往做什么。
另一种则是过于抠门,认为养娃只要给他们吃饭上学,家长已经“仁至义尽”。自己有钱去胡吃海喝,有钱拿给亲戚和狐朋狗友;唯独花在教育上觉得亏本。
等到子女长大后发现没有一个特长,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获得良好的事业,这类家长又可能去羡慕别人家的后代如何优秀。却不曾想想自己有没有用实际行动支撑学生前期的培养。
所以,我们既不能无原则地“砸钱”,也不能过于吝啬。如何平衡需要家长的智慧。首先家长要观察子女的特点,了解他们擅长和真正有兴趣的方向。
并且要让学生明白,培养特长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也要家长付出成本。选择之前要想好,选择以后不能轻言放弃。
【话题】你在冠军家长的身上看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