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嫉妒会让有多冲动,独自留在家的孩子又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安全呢?
小月是洛阳新安县的一位高中生,2022年高考结束后,她深深的吐了一口气,地走出考场,高考的结束也就意味着他高三的苦味生活的结束。
而小月对这次考试很有信心,估下自己能考取600分左右的成绩,半个月后,也就是2022年6月25日的凌晨,高考成绩终于公布。
怀着激动的心情,小月查询到自己取得了601分的成绩,一家人坐在电脑前的分数热泪蹦出,是对自己这么多年来努力的泪水,也是对父母感激的热泪。
其实小月是家中唯一的女儿,父母非常疼爱她,而她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为人懂事乖巧,邻里乡亲都在夸小月的父母有个好女儿。
高考成绩出来后,父母在一番商讨下决定支持她报考郑州大学,这在当时的农村地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因为好大学不仅意味着有好的前途,更意味着小月一家终于熬出了苦日子,即将奔向更好的生活。
7月1日,早上吃过饭后,小月的父母嘱咐她在家填报志愿,自己则出门买菜准备晚上邀请亲戚来家里庆祝。他们以为女儿会在家里填报志愿,所以并未感到担忧。
但是就在此时,家门传来敲门声,小月打开门后,惊讶地发现是同村的大伯冯民。
大伯向她说要她帮忙打扫卫生,而小月犹豫了一下,因为爸爸出去了,所以家里没有大人在,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大伯的请求。
小月单纯的想:可能大伯也是为了庆祝自己的成绩,只是说帮忙打扫卫生吧。
大伯此前常常找小月的爸爸帮忙,所以她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大伯的名字叫冯民,是一个五十多岁单身的男性,由于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亲人,即便是在农村,生活也十分贫困,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做了一辈子的光棍,未曾结婚。
但谁也没曾想到,对他而言,小月这样有着幸福家庭、优秀成绩的少女竟然成为他心理上的负担和威胁。
他对小月的幸福与成就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理,将自己的不幸和失败都归咎于她的幸福,在他眼里自己之所以这么悲惨,全是小月的错。
其实早在之前,冯民就常常向小月的父亲寻求帮助,时常来找小月的父亲帮忙干活或者是在紧急情况下借钱。
然而,这种求助和交往并未带来他内心对幸福的满足感,反而使得他对小月和她的家庭产生更大的嫉妒。
这种心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反而让冯民的心理更加扭曲。
当得知小月的高考成绩六百多分,能上名牌大学,同样也是全村最优秀的大学生,光大学排名就已经碾压全村了,未来的成就更是不可估量。
但是在见到小月独自在家的那一刻,他的内心便产生了邪恶的念头,将自己的不满和嫉妒转化为对她的恶意,这一次他没有继续忍受,而是想要将其杀害。
于是便邀请小月去他家帮一下忙,因为父亲经常帮他,所以自己也想要助人为乐,却没曾想,这次的帮忙让他永远的与世隔绝。
当冯民见到小月答应帮忙时,他内心的恶意进一步加深,他幻想着杀害小月的场景和手段。
在走向冯民家的路上,冯民越发感到心怀不满,见四下无人,他慢慢地放慢了脚步,然后突然冲到小月背后,用一只手捂住她的嘴,另一只手抓住她,将她带到了村口的废弃窑洞。
在窑洞里,大伯对小月实施了残忍的杀害,毫无怜悯地抹灭了她的生命。
一直到中午时分,小月的父母回家,发现女儿不见了,开始急切地寻找她。
得知小月曾和大伯一起走,他们前去询问大伯,但大伯却说小月已经离开。于是村民们一起寻找,最终在废弃窑洞发现了小月的尸体,父母悲痛欲绝。
警方接到报警后展开调查,很快锁定了凶手冯民,并通过审讯得知他因嫉妒而杀害小月。
被审问时,冯民心里充满了对小月的嫉妒和仇恨,认为她的幸福让他感到不满和不平衡,因此将这些情绪转化为了对她的恶意和谋害。
这起悲剧引起了整个村庄的震惊和悲伤。一个寒窗苦读的少女,为了梦想付出了数年努力,却在取得成功的前夜被残忍夺去了生命。
这个事件让人们深刻反思,对于嫉妒心态和仇恨情绪的危害。
冯民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导致了他内心的恶化和暴力行为的产生。
但是究其真正的原因,冯民作为小月的亲人,在看到小月的优秀成绩后,理应该为之高兴,嫉妒的心的产生已经说明冯民的心理产生问题。
而小月的父亲在与其进行交流过程中,为何没有发现其有心理问题呢?
尽管小月孤身一人在家,也应该具备防范意识,对于亲人或许会些许放松警惕,但是一个高中读完的学生,难道不应该具有反抗和自我保护意识吗?
小月的离去是一个沉重的警钟,我们应该从这样的悲剧中汲取教训,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其实这样的悲剧是完全能避免的,一个花季少女,寒窗苦读的结果,却被亲人嫉妒,生命定格在了高考后,我们对此事件表示深深的惋惜,这件事情到底是错在高调庆祝上了呢?还是冯民的变态的变态心理?
而作为家长其实在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之时,也不能忘记培养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生命健康,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