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粟裕为何仕途不顺?陈赓:“不受欢迎”的两种人他都占!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0-16 21:10:18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谁说功高震主必遭忌惮?谁说军功卓著定能平步青云?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将军,他战功赫赫、能力超群,却在建国后仕途坎坷,他就是大将粟裕。

陈赓曾直言,粟裕身上背负着两种“不受欢迎”的标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他过于刚直,还是与当权者的关系微妙?

作为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粟裕本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地位,但现实却让他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这位英雄在政坛上难以施展抱负?

正文

粟裕将军诞生于湖南偏远农村,而其家庭环境尚可称得上优渥,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叔父曾是某所国民学校的创建者。

由于这层特殊的亲属关系,自幼期间粟裕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尽管粟裕未曾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仍能在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以仅仅二十岁的年纪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从南昌起义至湘南起义,粟裕从基层指挥班开始,凭借自身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历经无数次实战历练,逐步提升至团长、师长乃至作战司令员等我军高级职务。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粟裕屡次完成看似难以实现的任务,为我军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保存我军主力并为后期战斗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论在反围剿斗争或是反侵略战争中,粟裕始终能够凯旋而归。

例如在太平洋战争中,粟裕作为指挥作战的司令员,成功歼灭敌军及伪军共计万余人,为后期国内解放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甚至在后期与蒋介石军队展开激战之际,凭借其独特的军事智慧和敏锐的战略洞察力,为党中央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和策略,最终得到组织认可。

正是由于粟裕的杰出指挥才能,我军部队成功突破了蒋介石军队的严密防线,成功逆转了战局。

在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淮海战役中,粟裕仅付出伤亡13万余人的惨重代价,便成功消灭蒋介石军队44万余众。即便是中共高层领导人亦纷纷盛赞道:“粟裕实属淮海战役之擎天巨柱!”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以及精神压力,粟裕将军的健康状况日益堪忧,特别是患上了极为严重的头痛病,以致无法正常的开展工作,多次被迫暂停工作进行治疗,更有幸被送往苏联进行头痛病症的疗养。

直至1951年后,粟裕方才再度回归工作岗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在艰难的抗日战争岁月中依然保持旺盛斗志,积极投身于战场前沿。

令人惋惜的是,在1955年的授勋典礼上,粟裕未能荣膺十大元帅之殊荣,仅获封为十大大将之首席。

尽管粟裕将军并不看重军衔的高低,但身边友人均为之鸣不平。

且鉴于粟裕将军的个性特质,使其在工作中鲜少结交知己,人际关系相对较为平淡,这无疑对其后期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自1958年那场重要会议过后,粟裕因其行事作风被视为“个人主义”,部分职务遭到撤销,地位亦随之一落千丈,最后只得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一职。

此举对于这位昔日的常胜将军、堪称“战神”的伟大人物而言,显然显得颇为不公。

粟裕将军对此却毫不在意,即便仅担任副院长一职,他仍旧尽心尽力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对于昔日战友粟裕的境遇,陈赓深感痛心。他认为,粟裕本应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何必屈居于副院长的职位?

职位越高,才能为党、为人民做出更多贡献。陈赓曾语重心长地对粟裕说:“这世界上有两种人最不受欢迎,一种是不阿谀奉承他人的,另一种则是功勋卓著的,而你恰恰兼具两者。”

身为粟裕的挚友,陈赓曾多次劝诫他不要过于固执己见,然而粟裕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祸福相依,正是由于粟裕在大会上遭受批判,并被调至相对边缘化的岗位,从而得以避开随后十年的政治风波。

身患旧疾且时常头痛的粟裕,幸运地逃脱了后来的严酷迫害。唯一的遗憾或许在于,直到1984年粟裕离世,那个被扣上的“个人主义”的帽子仍未能从这位十大将之首的头顶摘下。

实际上,粟裕未能跻身十大元帅之列,并非仅仅受制于各种客观因素。

据传,粟裕曾被组织高层亲自授予元帅军衔,但他却谦逊地认为其他同志的功绩更为显著,因此婉拒了这份荣誉。

抗战胜利后,为了整合华中新四军力量,组织决定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然而,接到命令后,粟裕立即向上级发电报,提议由原副司令员张鼎丞担任司令员,自己甘愿担任副手。

鉴于粟裕的诚恳请求,上级理解了他的心意,经过慎重考虑后批准了他的建议。于是,粟裕开始全力协助张鼎丞展开华中的各项工作,这也是他首次主动让贤。

随着淮海战役即将打响,粟裕提出了关于该战役的战略构想,得到了党中央及组织的高度认可与采纳。

原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因工作调动无法继续履职,组织遂决定由粟裕接替此职务。

出乎意料的是,粟裕再度向上级请示,表示陈毅继续留任更为适宜。组织察知粟裕的真诚建议,再次采纳了他的“让帅”请求。

这已是粟裕第二次主动让贤。

历经解放战争的洗礼,粟裕因其卓越的战功,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组织首先考虑的便是由粟裕担任志愿军司令员一职,

粟裕的头痛病症日益加重,已无法胜任指挥作战的重任,最终不得不委派他人。这是他第三次主动让贤。

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环境,粟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让贤行动,展现了他对军阶高低并不热衷的态度。

尽管他性格耿直,不愿曲意逢迎他人,但并非毫无头脑之人。这些三度让贤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军队内部的和谐稳定,避免了因权力分配引发的纷争。

按照常理而言,晋升加薪无疑是每位军人梦寐以求的喜讯,粟裕却对此表现得淡然处之。

这充分体现了组织对他的高度重视与信赖,即便根据粟裕的战斗历程来看,他完全有资格获得更高的军阶。

1984年,粟裕因病离世。

四年后的1989年,他被国家评定为36位“中国当代军事家”之一。这位曾饱受多年冷落的将领,终究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公正评价!

结语

粟裕的人生就像过山车,高低起伏让人唏嘘。他打仗厉害,可在和平年代反倒吃了亏。说白了,就是太耿直,不懂得拍马屁。

但是,粟裕没有因为仕途不顺就变卦,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帮别人平反,自己却默默承受委屈。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粟裕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骨气,哪怕遇到困难也不能丢掉自己的原则。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0 阅读: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