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鬼子坂垣师团带着飞机重炮卷土重来,声称要一口吃掉山西黎城的黄崖洞兵工厂。
没成想,彭德怀同志掷地有声来了一句:“上回苦头没吃够,又来送人头?”
特务团的战士们迅速进入状态,不仅把垭口守得滴水不漏,还让日军尝到了滚雷、地雷、石雷三重“雷”的洗礼。
鬼子叫嚣“黄崖洞势在必得”,结果呢?十天鏖战,他们脸丢尽了,命也赔了!到底黄崖洞的战士们是怎么做到以少胜多的?这事儿得从一块绝壁悬崖说起。
1941年深秋,寒风萧瑟,山西黎城黄崖洞显得格外寂静。这里,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重要据点,也是敌后根据地内最大的兵工厂所在地。
然而,这份宁静却被一阵轰鸣的炮声打破。坂垣师团,这支曾在百团大战中吃过大亏的部队,如今带着更强的火力卷土重来,妄图将黄崖洞兵工厂彻底摧毁。
11月9日,坂垣师团大摇大摆开进黄崖洞附近。5000余名精锐日军配备着重炮和飞机,气势汹汹扑向八路军阵地。
鬼子司令井关仞认定靠“人海战术”就能碾压八路军,他们信誓旦旦要“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黄崖洞”。
可是,接下来的一幕却让日军司令井关仞脸色大变:第一波攻势刚展开,就在山垭口遇上了滚雷的猛烈反击
山垭口是黄崖洞外围防御体系中的一道重要关卡,也是日军首个目标。阵地上,三营七连的战士们早已做好准备。
突然,一声尖锐的哨响划破长空。只见几枚滚雷顺着陡峭的山坡飞速滚下,所到之处,炸得尘土飞扬,敌人惨叫连连。
“机枪准备!三点钟方向!”七连副连长彭志海一声令下,机枪火力精准覆盖,将鬼子扑上来的队形打得七零八落。
一时间,滚雷、石雷和子弹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火网。冲在最前面的300多名日军瞬间被击毙,剩下的吓得扔下武器四散逃窜。
敌军指挥官气急败坏地大吼:“搭起梯子!继续冲!”但是人们怎么也想不到,这所谓的梯子竟然是“尸梯”!只见,鬼子用尸体堆成梯子,试图攀爬上山。
然而,他们没爬几步,就被被特务团火力点一一击溃,守军的掷弹筒炸得鬼子人仰马翻。这一战,垭口阵地上的七连全员无一伤亡,而敌军却损失了近500人。
要说黄崖洞为何如此重要,还是因为它是八路军自给自足的“生命线”。自1939年兵工厂建成以来,这里生产的武器装备了整整16个团,堪称敌后战场的“弹药库”。也正因如此,日军视其为眼中钉,不惜重金调动坂垣师团来强攻。
这不是日军第一次对黄崖洞发起攻击了。所以,早在此次战斗之前,黄崖洞就在部队首长的亲自过问之下加强了防御,在工事的设计上,八路军投入了巨大心血。
环形防御体系、堑壕连接的工事网,外加机关重重的地雷阵,让敌军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更难能可贵的是,兵工厂的工人们不仅生产武器,还组成了工人自卫队,与特务团并肩作战。
面对初战失利,坂垣师团改变了战术。他们用山炮抵近射击,试图摧毁八路军的前沿阵地。然而,早已准备妥当,防御工事用石块和混凝土加固,地形改造后的阵地犹如钢铁堡垒,任凭炮火轰击依旧巍然不动。
左权指挥得当,利用地雷封锁日军后路,诱敌深入黄崖洞内的“一线天”。鬼子一脚踩中地雷,瞬间飞上天,剩下的则在八路军枪林弹雨中狼狈而逃。七连战士半夜摸黑抢修工事,前线战况虽危急,却没有人退缩。
日军随即施放毒气,试图用阴招打乱守军阵脚。不过,早有准备的八路军迅速佩戴防毒面具,并将被污染的地段封锁。
眼看着之前百试百灵的毒气袭击这一招未能奏效,日军便又派出敢死队,试图突袭“水腰洞口”这一核心阵地。
在这场攻防战中,八连打出了令人敬佩的韧劲。日军一波又一波地进攻,却屡次被击退。副连长带领战士们以手榴弹、滚雷和步枪密集火力严防死守,连伤兵也爬到工事内,继续为战友递送弹药。
特务团的成功,除了士兵的勇敢,还归功于彭德怀与左权的周密部署。从地形侦查到火力分配,再到阵地编组,所有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
在关键时刻,彭德怀的一封电报更是稳定了军心:“全力以赴,敌人必败!”
最后的狂袭与溃败:坂垣师团的疯狂反扑11月17日,日军集结最后的兵力,妄图以一场总攻改变战局。他们将所有重炮集中对准“水腰洞口”,并用喷火器点燃了八路军的掩体。
然而,特务团早已撤到次要阵地,吸引敌人进入事先布好的地雷区。八连阵地瞬间成为鬼子“送命场”:当敌人一步步逼近核心阵地时,“轰隆”一声巨响,地雷阵启动,敌军瞬间炸得四散而飞。
紧接着,埋伏在两侧的八路军开火,将敌军压制在山谷内。战斗持续到黄昏,敌军终于支撑不住,狼狈撤退。日寇们互相搀扶着狼狈逃离,而黄崖洞的红旗依旧高高飘扬。
经过10天的血战,八路军以1300人的兵力,击退了5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敌军。坂垣师团惨败而归,而黄崖洞兵工厂安然无恙。彭德怀总结此战时说道:“这是智慧与意志的胜利!”
黄崖洞保卫战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抗战精神的象征。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民族的脊梁,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场战斗告诉我们,无论敌人多强大,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