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发现辛辛苦苦存了多年的积蓄,最终换来的只是张已经过了期的支票,你会怎么想?大概没人能忍住不发火吧。但这种挫败感要是发生在一个国家身上呢?最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国际场合公开批评多个大国领导人,并用激烈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这既让人好奇他为什么会如此失态,也让人不禁深思:乌克兰的冤屈真的是孤掌难鸣,无人回应吗?
故事得从1994年说起。当年,作为苏联解体后的重要遗产国之一,乌克兰一夜之间成了全球第三核武大国,拥有近2000枚核弹头。理性来看,握这样的“核威慑力量”,乌克兰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底气十足,可惜年轻的国家并没把这张牌打下去。
出于和解世界的美好愿景,乌克兰与美国、俄罗斯及英国共同签署了《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放弃所有核武。作为交换,这几个大国承诺在乌克兰遭到威胁时提供安全保障。
表面看来,这是双赢的“君子协议”,但实际呢?这张看似写满和平的纸最终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尤其是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国际社会的沉默让乌克兰逐渐意识到,所谓的“保障”,不过是那些大国开不了场的“好人卡”。一转眼,乌克兰从昔日的“核威慑巨人”,变成了一位孤立无援的小国,随时可能在权力游戏中沦为牺牲品。
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时,泽连斯基满怀期待地向国际社会求援,而慢性子的大国们却开始了一场“推手游戏”。他说得再急切,收到的回复却始终是一幅“我们很关心,但我们不能过激”的姿态。北约国家拒绝派遣军队,也不设立“禁飞区”,理由很简单:他们害怕直接与俄罗斯开战。简而言之,乌克兰哭得再委屈,也没人愿意跳火坑。
泽连斯基失望了,甚至忍不住在媒体前公开批评。他先是怒怼普京“蛮横霸道,不讲道理”,然后转头点名美国总统拜登:“你们当前对俄罗斯的制裁迟到了,补救不了任何问题!”接着又对德国前总理默克尔表达深深的不满,认为她领导时期软弱的对俄政策给今天的危机埋下了祸根。
甚至连中国这样的中立国也未能逃过批评。他毫不客气地指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袖手旁观”,嘲讽国际社会的行为不过是“冷漠地看着我们灭亡”。从几乎不失态的他到这番情绪激动的控诉,可以想见,乌克兰的愤怒已经烧到了临界点。
泽连斯基的失望并非没有来由。这些年,乌克兰虽然也没闲着,可惜国际社会从来没真正把它当回事儿。例如,泽连斯基执政后,就努力推动乌克兰民主化改革,在反腐、防贪、扩大言论自由等领域都做了不少功课。表面看,乌克兰在朝着西方化迈进,可在关键问题上,北约和欧盟却始终躺平了。
更扎心的是,在默克尔时期,德国带头阻止了北约吸纳乌克兰的动议,理由无非是“不想得罪俄罗斯”。换句话说,大国们担心乌克兰的问题会让他们费神,又不敢冒险去踩俄罗斯的红线。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乌克兰几乎成了任人搓圆揉扁的小卒。
这一切的导火索,其实还要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说起。当时,俄罗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攻占了克里米亚,国际社会一时间震惊又愤怒。然而,舆论热闹归热闹,真正下场管事的却没几个。最后,“经济制裁”这个熟悉的剧本再次登场,效果却又是老套的“雷声大,雨点小”。俄罗斯的扩张治不了,乌克兰的损失更没人赔。这些亲身经历,难怪让如今的泽连斯基愤愤不平。
事实上,从2014年至今,尽管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经济制裁,但大国牵制小国步步紧逼的现实,根本没改变半分。在国际政治中,大国们关心的始终是彼此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弱小国家的生存。这才是乌克兰多年难以突围的根源。
于是,当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后,泽连斯基提出的一些合理请求——比如派遣军队、设立禁飞区等等,最终都成了一场“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北约本能地拒绝,理由很统一:他们既不想被卷入冲突,更担心俄罗斯会因此翻脸。看得眼干心热的,只剩乌克兰人民自己。在俄军的猛攻下,冲突不到一年时间,数十万平民流离失所,经济更是跌入深渊。
国际社会看上去干劲儿十足,往乌克兰捐了不少武器装备和医疗资源,但谁也不去算一笔账:这些“援助”到底能坚持多久?当镜头暂停,风头过去,乌克兰依旧要独自面对冰冷的现实。就像一位国际问题专家说的,“援助只是救命稻草,不能替代乌克兰的真实安全。”而泽连斯基从满胸期待到彻底失望,不过是时间和挫折反复上演的结果。
小国的悲哀,大概就是明明比什么都努力,却始终摆脱不了大国的博弈。而泽连斯基的愤怒,过激一些或许无伤大雅,毕竟愤怒是最真实的情绪。眼下的乌克兰,想活下去,还得自己咬着牙硬撑下去。
这个世道,没有谁真的为谁负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