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妇女节是所有女性的专属节日,是值得一代又一代女性为之自豪和骄傲的日子。
在妇女节的这一天,高达9.2分的女性觉醒电影《还有明天》在影院上线。
该片是宝拉·柯特莱西首部自导自演女性主义题材电影。
电影2023年在意大利上映,之后在多个国家轮番上线,收获不错的口碑和赞誉。

凭借极具社会影响反响,电影在第69届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最佳新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六项大奖。
影片讲述二战后意大利女性从困境中觉醒的故事。
据宝拉·柯特莱西透露,影片灵感来源于宝拉·柯特莱西童年时期对祖母生活细致观察引发的思考,结合现实进行创作。
影片前半部分撕开女性在家庭生活卑微地位真的相,尖锐指出女性在社会和家庭面临的困境。
后半部分是一场胆战心惊的“反抗计划”落地实行,一场扭转女性社会地位的“自救”运动。
以处在底层阶级的迪莉娅作为女性代表,折射整个女性群体的社会处境缩影,以细致入微的镜头深入无数困在传统家庭模式无法自主人生的女性的悲惨命运。

传统家庭生活里,迪莉娅甚至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只是一个用来服务家庭的“工具”,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不停旋转的“陀螺”,没有停歇的时间,没有“自我”。
一个人打四份工,挣到的钱没有自主决断权,活在掌控中。
迪莉娅在家庭扮演多重角色责任,妻子、母亲、儿媳,不论是哪个身份,在男权的压制都让它变成一个保姆和出气筒。
父权的压制下,迪莉娅逆来顺受的妥协退让“我”渐渐失语。
丈夫对迪莉娅的控制体现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视迪莉娅为仆人,家暴是他驯服仆人的手段。
虐待奴隶一样肆无忌惮暴打,压榨劳动力。
两个儿子从来只知道索取,没有怜悯和同情。
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颐指气使。

三代男性群体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从迪莉娅身上索取劳动力,剥削她的个人意志和人身自由,摧毁她的精神和身体。
父权根深蒂固,掌控社会运转规则,凌驾于女性权利之上。
日积月累的驯化,迪莉娅无声承受所有。
令人窒息夫妻关系,家庭妇女角色反映出社会现实。
传统社会角色的性别刻板印象限制女性的自主选择权。
采用黑白与四比三画幅的复古质感画面打造出历史厚重。
区别当下影视的彩色画面,突出内容表达,视觉的克制增添议题的严肃性,突显话题和角色张力。
真实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议题,道出女性拥有选举权等各种权利背后的辛酸历程。

阶级高低改变不了女性的家庭地位。
资产阶级女性或是底层无产阶级女性受制于父权制。
男权社会要求女性作出重重牺牲,随他们任意剥削,用资本主义那一套吝啬又贪婪地掌控一切,束缚女性权力。
影片用“女性自救”贯穿始末。
女儿曾多次抱怨母亲懦弱,怒斥母亲永远忍气吞声,为家暴找借口。
她多次用期待的眼神渴望母亲对抗。
后来跟未婚夫的相处中她理解母亲的苦楚。
亲手将选举票交到迪莉娅手上。
迪莉娅的悲剧是无数个家庭妇女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若制度不倒,也是未来无数个女性摆脱不了的镣铐。
在家庭的“牢笼”中无人能解救,“我”如果自己不站起来反抗,牢笼之外的人想帮忙也无济于事,唯有眼睁睁注视眼前的一切。
女儿激励迪莉娅,女性好友用各种理由为她脱身,外面听着家暴声音的女性可怜她的遭遇,“她们”都在期盼迪莉娅逃离苦难。

迪莉娅走出决心走出是身后一群女性在用她们的方式给予的勇气和力量。
找不到投举票的迷茫,看到人群中面目狰狞的丈夫,恐惧犹如潮水般涌来,仿佛即将吞噬搭建许久的勇气。
但一切都推着她向前,女儿递上的票,人群女性们簇拥她向前,已经无法回头,必须投下选票。
电影呼应黑白1946年意大利女性获得选举权的历史事件。
无数个女性一同站在投选举票的队伍,迫不及待投下象征女性地位的历史性一票。
内在价值的自我认同激发觉醒和成长,遵从他人的旨意转变成听从内心的向往,以“我”为中心。

迪莉娅的“自救”最后一刻做出的行动看似冲动,实则蓄谋已久。
深处深渊,一边是偶然相遇士兵深情邀约,一边是两情相悦的痴情,似是两条脱离传统家庭父权制最佳选择。
选择向父权制妥协,换一个靠山,还是选择真正让“我”强大,自己成为靠山,女性主掌女性的命运?
看到这里,或许我们都不约而同想到下一个情节:私奔。
太狭隘了。
迪莉娅作出明智的选择:后者。
爱情的最初都是美好的,那份美好。
但抛开最初相爱的美好,不可逾越的阶级,罪魁祸首的结构制度都成为压倒女性“大山”,相同的悲剧传递到下一代,永远逃不出男权手掌心。

藏钱让女儿嫁人到留下钱让女儿读书,迪莉娅终止代际循环的悲剧。
一个反转的投票打破传统道路的“私奔”解决问题模式,用崛起反抗结构性压迫,筑起燃烧向上的精神。
直到最终投票转折点,后知后觉那不是背叛婚姻的封情书,是女性站起来的选举票。
不得不说,这部分揭示的振奋人心的反转出乎意料。
从后面的反转回去思考,“懦弱”被名为“勇敢”的种子悄然取而代之。
迪莉娅得到投票资格的欣喜,偷偷攒下钱,做衣服,望着橱窗漂亮的裙子……
多年承受暴力的压抑和心灵苦楚在一点一滴拼凑一个完整的“自我”。
小细节堆积勇气,铺陈随后的勇敢向前,投下最重要的一票。

无数个岁月的隐忍,不敢反抗的“懦弱”蓄势待发一场历史性变革。
女性首次获得投票权,迪莉娅毫不犹豫挣脱桎梏,冒被暴打的家暴风险投出象征性的选票。
宝贵的投票凭证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女性觉醒与独立的象征。
迪莉娅跳出社会身份束缚那一刻,害怕荡然无存,用微笑笑对女儿,心中唱起赞歌。
昂首挺胸注视曾经剥削者。
站在高台上,她坚定的眼神,无声胜似有声的沉默迸发强大力量,居高临下曾将她视作奴隶的丈夫。

没有一句话,但妇女解放的呼声响彻全世界。
最后的沉默是女性群体觉醒的赞歌。
影片中的批判和决心都值得深思。
在个体逃离和集体行动中,迪莉娅作出判断,从个体抗争到集体抗争,是“集体女性”共同努力促成最后的投票成功。
觉醒对抗压迫,构建当下与历史所有女性的统一目标桥梁。
导演柯特莱西说:“这部电影是为女儿而作,希望年轻一代意识到权利来之不易,并继续为平等抗争。”
剧中的迪莉娅最终爆发,女儿未婚夫的恶意控制言语成为一大推力。

迪莉娅宁愿自己承担所有的艰难困苦也要让女儿在双方父母见面的日子让女儿有面子,为女儿未来摆脱阶级和父权束缚的幸福把关。
搞砸的家务,替女儿承担,遭受再一次家暴,拼尽所能维护女儿。
可是屋里的那番对话,彻底让她觉醒了,犹豫的步伐也在这一刻无不坚定。
她最后的投票不光是为她自己,也是为女儿抗争,也是为天下的“她们”抗争。
自由平等权让整个社会对女性权利和社会地位提升观念深入人心。
《还有明天》现实意义超越电影范畴,引领追寻性别平等思潮。
生理和精神双重暴力普遍存在传统家庭生活,映射女性在父权之下,女性遭受系统性压迫的边缘化地位。
电影映射女性的社会现实处境,也在实践变革推动获得胜利的成果。

真正的改变不是逃离,改变需要从根源拔除制度的绝对压制。
直面枷锁,打破困顿,用不同阶级女性面临一样的困境打开一扇大门,一扇通向幸福美好的未来的大门。
热剧扎堆,商业大片频频出场,女性题材从中突围,用量和质唤醒,带来新风潮。
女性作者上桌,女性题材蜂拥而至,越来越多的女性被看到,在家庭和社会边缘的女性在觉醒共鸣中得到救赎。
将女性处境摆出来引发大众思考,改变制度,改变整体的社会风气。
如今的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我”拥有话语权,成为意见领袖,是无数个女性在挣扎岁月里勇敢踏出第一步,是几辈人反抗争取的结果。
《还有明天》的现实主义的批判以独特的新形式出场,重新解构女性的现实具体苦难,重塑女性精神,重燃女性希望,为自由平等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