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四川省被8位军阀割据,成为民国时期一个奇怪的现象:八王分川。
这些军阀相互混战,争夺地盘,战事不断。据统计,从1921年到1934年,川军内部争斗共发生了470次,平均每个月两次。
接下来,老丁叔就和大家说说上世纪30年代“八王分川”是指哪8位军阀,后来的结局如何?
第一位刘湘刘湘是四川大邑人,1888年生,不满17岁就是背着父亲考入四川武备学堂陆军弁目队,后又相继考入四川陆军讲习所、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四川陆军讲武堂深造,毕业后正式加入清军,在第十七镇六十八标一营担任前队排长,辛亥革命时时期,他升任为第二标张邦本支队的少校差官,驻守川北。
辛亥革命成功后,刘湘所在部队改编为川军第1师,刘湘与拒不执行归建命令的2营营长杨森分道扬镳,与其他2营军官把2营带回资中,因此升任为营长,驻守泸州。次年他率部与熊克武的讨袁军作战,保卫泸州有功,升任为川军1师3团团长,驻守重庆。
1916年,蔡锷率护国军第1军取道四川讨袁,刘湘转变态度,从拥袁变成反袁,宣布易帜,被蔡锷任命为第1师1旅旅长;次年,他从一开始的支持前川军师长刘存厚与熊克武的靖国军作战,后再一次转身支持熊克武,被熊任命为第1师师长,后改任2师师长,管辖永川、荣昌、铜梁、大足、璧山、合川、武胜6县,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北伐战争中,刘湘站队广东革命政府,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中原大战中,他站队老蒋,被老蒋任命为四川善后督办,后也在老蒋的扶持下成为“四川王”,先后出任四川“剿总”总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等要职。
邓锡侯、刘湘、刘文辉
抗战全面爆发后,刘湘主动请缨,率百万川军出川抗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只可惜,此时的刘湘已经患有严重的胃病,在进军浙江的路上,他胃病突然复发,大口吐血,在昏迷中被护送至芜湖医院,后送汉口万国医院就医,于1938年1月20日不幸去世,享年50岁。
去世前,刘湘给川军将士们留下了这么一段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第二位是刘文辉刘文辉是刘湘的小叔叔,但出生比侄儿小7岁,他是1895年生。他从保定军校炮科毕业,在侄儿的保荐下进入川军第8师任职,后又是侄儿的关照下,从上尉参谋一路快速升迁为营长、团长、旅长,开始独立门户,到北伐战争结束,他已经成为第24军军长,并占据川南的眉山、青神、仁寿、宜宾、南溪、屏山、资阳、威远、容县等20余县,成为川军军阀中排刘湘之后的重要人物。
刘文辉和刘湘虽是嫡亲叔侄,但两人为争夺四川控制权上也是互不相让。在1932年10月,二刘之间终于爆发了战争,最后刘文辉被打败。然而,毕竟是一家人,刘湘还是放了小叔叔一马,让他保留了24军的部分军队,让他到西康发展,以待西康建省让他当省主席。
1935年,刘文辉任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兼国民党西康省党部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后任第24军军长、西康省主席,当时他主政的西康省是老蒋势力唯一无法进入的省份。抗战胜利后,他拒绝派兵参加内战,1948年参加民革,1949年12月他与邓锡侯、潘文华等率部在四川彭县起义,并策动罗广文等率部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辉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业部部长等职,1976年6月24日去世,享年81岁。
第三位是田颂尧田颂尧是四川简阳人,1888年生,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苏浙学生军任军事部长兼营长,1914年考入保定军校1期,然而他并没有入学,而是返回四川到陆军第4师担任参谋,不久参加讨袁军,他先后任护国川军第二路第三支队长,第2师骑兵团团长兼成都城防司令,第21师第41旅旅长,21师师长,四川军务帮办兼川西北屯垦使,管辖通江、南江、巴中、广元、昭化,剑阁、苍溪、南部等县,成为占据一方的川军军阀。
北伐战争中,他易帜支持广东革命政府,因此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
田颂尧尽管在历次军阀混战中屹立不倒,但他却因为遭遇了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成为了四川军阀中第一个退出江湖的人物。
1933年4月,田颂尧因与红四方面军作战中失败,被老蒋撤职查办,从此寓居成都。抗战时期,出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49年12月随刘文辉、邓锡侯一起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四川省参事室参事,省政协委员。1975年10月15日在成都病逝,享年87岁。
第四位是邓锡侯邓锡侯是四川营山人,1889年生,保定军校1期未毕业就回到四川参加川军,在陆军刘存厚部的第4师担任副官,不久升任连长。护国战争中,他从营长升到了团长。在后来的四川军阀混战中,他以战功先后升任为四川陆军第5旅旅长,四川陆军第三师师长,三十师师长。
到1925年,他已经占据华阳、简阳、遂宁、合川、南充、彭县、广汉、金堂、新津、灌县、新都、郫县,以及松(潘)茂(县)等地域,成为四川军阀“四巨头”(刘湘、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之一。
北伐战争时期,川军纷纷“易帜”,邓锡侯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8军,任军长。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时,他曾率部参加了围攻,但被红军打败;后来红军北上,他接受了红军朱老总的建议信,以与红军保持一天行程距离,假装围剿红军,将红军送出川境。
抗战全面爆发后,邓锡侯主动请缨出川抗日,被任命为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后又被委任为川康绥靖公署主任,从前线回到四川主持川康军务。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四川省主席。1949年12月9日,他在彭县率部通电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水利部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享年75岁。
第五位是杨森杨森是四川广安人,1884年生,早年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是同学,后来他参加了同盟会,先是在川军第1师王陵基部当营长,后转熊克武的川军第5师,参加讨袁战争,失败被滇军俘虏并加入滇军,任滇军第2军参谋长兼独立团团长。1920年返回川军,先后任川军第9混成旅旅长、泸永镇守使、第9师师长、川军第2军军长,管辖川东21个县,成为“八王分川”的军阀之一。
1926年,杨森出任四川省省长。后在朱德等人的策动下,通电易帜,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兼川鄂边防司令。1929年,他在与刘湘的争斗中败北,失去了其管辖的区域,丧失了在四川军阀中的争霸权,寄人篱下。
抗战时期,他率20军出川抗日,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等多次战役。抗战胜利后,他先后任贵州省主席,重庆市市长,重庆卫戍总司令等职,1949年12月逃往台湾,1977年5月15日去世,享年93岁。
第六位是李家钰李家钰是四川蒲江人,1892年生,早年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毕业后加入川军。先后在川军邓锡侯的第4师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及师长。他是四川军阀中分量比较轻的一个军阀,占据的地盘一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不过他还是独立于邓锡侯。
李家钰在参加围攻红四方面军时,担任川军第三路总指挥,后被任命为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军第47军军长。
抗战时期,李家钰率川军47军出川抗战,先后出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转战在山西、河南抗日前线。
不幸的是,李家钰于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这也是十四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个战死抗日战争中的集团军司令官,战死后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1984年,他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后又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第七位是罗泽州罗泽洲是四川蒲江人,1891年生,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早年在川军第2师服役,先后任排长、连长,后调邓锡侯部任营长。后来在川军军阀混战中,升任为团长、旅长,任重庆市警察厅厅长兼重庆护商事务处处长等职,1927年,他由广安移驻顺庆(今南充)后,占据广安、蓬安、营山等7县,拥兵自重,称“顺庆王”,成为民国时代川军中小派系军官系的第二号人物,地位次于李家钰。
1929年,罗泽洲在刘湘与杨森的战争中投奔刘湘,被任命为新编23师师长。抗战时期担任李家钰的47军副军长,后因贩卖乌烟被撤职,回四川闲居。1950年7月在成都吞烟膏自尽,死年59岁。
第八位是刘存厚刘存厚是四川简阳人,1885年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授陆军科举人,到云南陆军讲武堂任教官,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参加了蔡锷、李根源等人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攻下督署,任滇军参谋部第一部部长。四川光复后,回到四川被任命为川军第4师师长。
此后,他先后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肇庆军务院抚军,四川督军,川陕边防督办兼四川陆军检阅使,尽管后来的很多四川军阀都出自于他的门下,但他还是排名最后的一位四川军阀。
1933年5月,蒋介石任命刘存厚为陆军二十三军军长,10月又任命刘存厚为四川“剿共”军第六路总指挥,负责“围剿”川北红军,结果受到红四方面军迎头痛击,损失甚众外并结束了刘存厚在绥定近十年的统治,同月,老蒋以“轻弃防地”的罪名,将刘存厚撤职查办,结束了刘存厚的军阀生涯,从此闲赋成都,再不出山。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存厚被阎锡山接到台湾,1960年6月去世,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