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国最悲情的谋士,也是最令人惋惜的奇才。他生性诚朴又才华横溢,被称为“南州士子之首”。他是刘备伐蜀的实际策划者,却在率众攻城时被飞箭击中而亡。他与诸葛亮齐名,历史却没给他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他就是蜀汉关内侯,庞统。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而在南方的荆襄地区,在荆州牧刘表的治理下,相对比较安定。所以当时很多北方的名士为避战乱,纷纷南下到荆襄地区。
一时间刘表手下人才济济,这里面名气最大的有三个人,一个是从琅琊阳都来到南阳躬耕的诸葛亮,一个是从颍川客居襄阳的司马徽,还有一个就是襄阳本地人庞统。襄阳名士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庞统为“凤雏”。坊间更是传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那么,庞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真有传闻中的那么厉害吗?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
公元179年,光和二年。庞统出生在襄阳的一个名士之家,他是东汉末年名士庞德公的从子。庞德公是一位世外高人,曾拒绝刘表的出仕邀请。庞统年少时为人质朴迟钝,未有赏识者。但在叔父庞德公的栽培下,庞统逐渐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关于庞统的长相,史书中并没有任何记载。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庞统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形象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完全是一个丑士的形象,但《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距离庞统生活的时期相隔一千多年,明朝之前的各种史料,都没有庞统长相的记载,罗贯中怎么知道庞统丑得无法见人呢?
而且据《三国志·邓张宗杨传》记载,杨戏曾赞庞统:“军师美至,雅气晔晔。”这虽然不能作为庞统相貌的直接描述,但至少可以证明庞统不可能丑到令人嫌弃的地步吧!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庞统二十岁,庞德公对他寄予厚望,让他去拜见当时在颍川郡颇负盛名的司马徽。
司马徽以善于鉴别人才而著称,庞统与他的会面颇具戏剧性。司马徽坐在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在树下,两人高谈阔论,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评价他是“南州士子之首”。有了司马徽的这句点评,庞统渐渐为人所知。《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很明显,这是一个包装人才的过程。
后来,庞统被本郡征为功曹,可能是因为官太小心里不满意,庞统开始做起了副业,他喜欢评价人物。但是庞统评价人物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使劲吹,所以他评价过的人,往往都是言过其实。对此庞统也有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天下大乱,好人少而坏人多,他希望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不得不说,凤雏先生还是挺有社会责任心的。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而后周瑜又击退驻守在南郡的曹仁,成功夺取了江陵,周瑜领南郡太守,因庞统在士子中名气颇大,周瑜任命庞统为功曹。次年,周瑜准备进攻西川,却突然暴病,死于巴丘,庞统亲自扶灵将周瑜送丧至东吴。
东吴很多人都听说过庞统的名号,纷纷慕名而来,等到庞统准备回去的时候,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一起送庞统到昌门,这时,庞统评人的瘾又犯了,他说陆绩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是一头驽牛,能负重远行,全琮好像汝南的樊子昭,虽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时佳人。陆绩等人得到了庞统的点评,镀金成功,心里也十分开心,于是便对庞统说,等天下太平了,再与您一起品评天下的名士,然后送返了庞统。
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继续联盟对抗曹操,孙权为了让刘备能有一片立足之地,将半个南郡都借给了刘备,这便是著名的“刘备借荆州”。庞统作为南郡属官,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刘备的部下。
刘备兼任荆州牧后,庞统以州从事的身份代行耒阳县令。庞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用,于是开始摆烂,不上班也不干事,刘备知道后,就把庞统给开除了。《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有人认为庞统之所以不理政务,是因为他觉得这个职位太小,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也有人认为庞统是故意为之,想以此引起刘备的注意。
东吴的鲁肃,知道庞统被开除后,立马写信给刘备,他告诉刘备庞统是一个大才,你让他做县令是大材小用,你应该给他更高的职务,才能让他施展才能。与此同时,诸葛亮也向刘备极力推荐庞统,强调他是一个人才。
刘备听了二人的举荐,遂召见庞统交谈,一番交流之后,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不久后又拜为军师中郎将。《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从此,庞统得以在刘备集团中施展才华。卧龙与凤雏,一起为刘备的事业出谋划策。
庞统与诸葛亮虽然都很受刘备的器重,但两人性格与行为却截然不同。诸葛亮沉着稳重,循规蹈矩,而庞统不畏强权,直言不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不拘小节的性格。
庞统对刘备集团的最大贡献之一,便是为其制定了进取益州的战略规划。
当时,刘备虽占据荆州,但荆州历经战乱,已较为荒残,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在此地难以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大业。庞统敏锐地察觉到益州的重要性,他向刘备进言,指出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成就帝业的根基之地,且刘璋暗弱,此时正是夺取益州的大好时机。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下属法正领兵四千去迎请刘备,法正借机向刘备陈述夺取益州的方略,刘备犹豫不决。庞统再次进言,劝刘备抓住机会,他认为在这权利交替之时,不能墨守成规,况且吞并弱小乃常见之事,只要事定之后,封还刘璋一块土地,便不算失信义于天下。
在庞统的反复劝说下,刘备终于下定决心,留下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刘备进入益州后,在涪城和刘璋举行宴会。按照庞统的意思,这个时候刘备就应该直接发难,控制住刘璋,这样一来就可以不通过战争得到益州。但是刘备认为太仓促,没有同意。宴席结束后,刘璋增拨给刘备很多兵马粮草,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了刘备,让刘备率兵去攻打张鲁。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进军葭萌关,假装攻打张鲁,浪费了很多时间。
庞统心中非常着急,他又跟刘备提出上、中、下三条计策,催促刘备赶紧与刘璋开战拿下益州。
上计是刘备可以偷偷挑选精兵强将,日夜兼程走小道突袭成都。刘璋不修武备,看到大军兵临城下就会投降。
中计是刘备先诱杀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这两个人一直暗中戒备刘备,希望刘备离开益州。刘备可以趁机擒杀他们,进取其兵,乃向成都。
下计就是退回荆州,以后再慢慢进图益州。
刘备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中计。
庞统的三计体现了他的智谋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上计虽然可以迅速取得胜利,但风险较大;下计则过于保守,可能会错失良机;中计相对稳妥,既能削弱刘璋的实力,又有一定的胜算。
刘备依计而行,斩杀了蜀中将领杨怀和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上庞统建言献策,刘备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通往成都的重镇涪陵,益州已是囊中之物。
拿下涪城后,刘备与众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刘备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场宴会,真的是快乐啊。不料庞统却对刘备直言不讳的说,你占了人家的领土,却感到很开心,这可不像是一支仁义之师。《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庞统的话引起了刘备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一场口角,刘备当众将庞统逐出宴会。虽然事后刘备将庞统请了回来,庞统也表示自己有过错,但从这一件事,我们也看出了庞统的正直和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璋投降,刘备夺取益州。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庞统在跟随刘备率众攻城时,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庞统的死非常突然,也非常意外。他的早逝对刘备集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的才华和智慧尚未得到充分施展,便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如果庞统不死,以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或许能够为刘备集团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与诸葛亮的双剑合璧,也必将使刘备集团更加强大,甚至有可能改变三国的历史走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庞统的去世,不仅让刘备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也让蜀汉政权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刘备十分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了表彰庞统的功劳,刘备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后来追谥为靖侯。
纵观庞统的一生,他为人诚朴又善于识人。他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又不畏强权、直言不讳。他为刘备效力不过数年,就让刘备拥有了与曹操、孙权争夺天下的根本,其才华之高可见一斑,无愧于其“凤雏”之名。
可惜英年早逝,历史没有给他充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成为了三国最令人惋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