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深圳地铁集团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引发了广泛关注,报告显示,集团上半年亏损约38亿元。
要知道,深圳地铁曾以稳定盈利著称,是中国最赚钱的地铁公司之一,如今却爆出如此巨额亏损,着实令人震惊。
曾经风光无限的“赚钱机器”为何突然熄火?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深圳地铁的现状,是否预示着中国地铁盈利的转变?
此前的深圳地铁为啥能盈利?每天乘坐的地铁,除了载着你穿梭于城市之间,还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印钞机”?这就是深圳地铁曾经的辉煌故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圳地铁并非仅仅依靠乘客的票价收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房地产。
他们巧妙地将地铁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开创了“站城一体化”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让深圳地铁一度成为全国最赚钱的地铁公司,缔造了令人艳羡的“地铁+物业”神话。
当你走出地铁站,映入眼帘的并非杂乱无章的街道,而是一个规划完善、功能齐全的城市综合体。这里有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有琳琅满目的购物中心,还有舒适宜居的住宅小区。
这一切,都与地铁站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这就是“站城一体化”模式的魅力所在。
它将地铁站从单纯的交通枢纽,转变为集交通、商业、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心,极大地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
深圳地铁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在地铁沿线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他们充分利用地铁带来的巨大客流量和商业价值,建造了一座座地标性建筑,将地铁站周边打造成了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
2021年,深圳地铁站城一体化业务的毛利率高达69.67%,这个数字足以证明这种模式的盈利能力有多么惊人!近七成的毛利率,这在哪个行业都是令人咋舌的数字,更何况是投资巨大、回报周期漫长的地铁行业。
除了“站城一体化”模式,深圳地铁还通过投资万科等房地产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房地产领域的收益。万科作为中国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其股价的持续上涨和丰厚的派息,为深圳地铁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2022年,仅万科的派息就为深圳地铁带来了31.65亿元的收入,这相当于许多地铁公司一年的总收入。
在那个地价与房价齐飞的年代,深圳地铁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赚得盆满钵满。他们仿佛拥有了点石成金的魔法,将地铁线路延伸到哪里,哪里的土地就变得价值连城。
正如硬币的两面,这种高度依赖房地产的盈利模式,也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在地产行业欣欣向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深圳地铁的盈利模式将受到巨大的冲击。而这,正是深圳地铁后来由盛转衰的关键所在。
包括深铁,为什么各大城市的地铁都在亏损?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这似乎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曾经风光无限的深圳地铁,也未能逃脱这个宿命。当房地产市场的寒冬来临,这棵曾经的摇钱树也开始枯萎。
深圳地铁站城一体化业务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69.67%,一路下滑至2024年上半年的36.1%。这近乎腰斩的毛利率,如同一道晴天霹雳,击碎了深圳地铁的盈利神话。
更雪上加霜的是,深圳地铁对万科的投资,也由盈利转为亏损。曾经,万科的股价上涨和丰厚派息,为深圳地铁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但跟着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万科也陷入了困境。2024年上半年,这项投资亏损了26.34亿元,而去年同期还是26亿元的盈利。这巨大的反差,无疑给深圳地铁的财务状况带来了沉重打击。
如果说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是外部因素,那么地铁本身的亏损则是内部顽疾。尽管客流量持续增长,但高昂的运营成本仍然无法被票务收入所覆盖。
上半年交通业务亏损12.24亿元,这表明,即使没有房地产投资的拖累,深圳地铁的运营状况也并不乐观。
每天数百万乘客穿梭于地铁线路之间,却仍然无法填补运营成本的巨大缺口,这是多么令人无奈的现实。
地铁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其运营成本之高,远超常人想象。从线路维护到人员工资,从电力消耗到安全保障,每一项支出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和运营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下,深圳地铁的盈利神话最终破灭。曾经的“赚钱机器”,如今却背负着巨额亏损,这无疑给中国地铁行业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深圳地铁的困境并非个例。在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地铁都处于亏损。高昂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以及对政府补贴的依赖,使得地铁盈利变得异常困难。
地铁亏损,为何城市仍争相建设?既然明知会亏钱,为什么中国各大城市,还要如此热衷于建设地铁呢?难道真的是面子工程作祟,为了追求政绩而盲目跟风?
地铁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在拥挤的早高峰时段,如果能乘坐舒适快捷的地铁,避开地面交通的拥堵,无疑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市民出行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样的,还能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地铁站的建设,往往会带动周边商业、住宅等配套设施的开发,形成一个个新的商业中心和居住区。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个城市的地铁线路是否发达,往往被视为衡量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地铁的建设,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这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经济角度来看,地铁建设还能拉动基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地铁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地铁建设带来的土地升值,也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收入。地铁站周边的土地,往往会因为交通的便利性而大幅升值。政府可以通过出售或出租这些土地,获得丰厚的收益,从而弥补地铁运营的亏损。
但这种“以地养铁”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运营管理,地铁建设可能会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甚至造成资源浪费。
未来该如何让地铁再度盈利呢?仅仅依靠政府补贴,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地铁不能永远依赖政府的“输血”。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盈利模式,探索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香港地铁的成功经验,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香港地铁的TOD模式,将地铁与周边物业开发紧密结合,实现了地铁与城市的共赢。
在香港,当你走出地铁站,就能直接进入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居住于一体的综合体,这是多么便捷的生活体验。
TOD模式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通过深度开发地铁沿线物业,提升商业价值,地铁公司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从而弥补运营成本的不足。
除了TOD模式,发展地铁商业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地铁站拥有巨大的客流量,这是一个天然的商业宝库。通过在地铁站内设立商铺、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等,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客流,创造新的盈利点。
此外,地铁广告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收入来源。地铁站内的广告位,拥有极高的曝光率,可以吸引众多品牌的关注。通过出租广告位,地铁公司可以获得可观的广告收入。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还可以探索更多创新的盈利模式。例如,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基于地铁场景的App,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与旅游公司合作,推出地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与文化机构合作,在地铁站内举办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地铁的盈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政府、地铁公司、商业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未来,中国的地铁行业必将迎来更加多元化、更加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