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西洋两岸的贸易战火再度升级。2025年4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美国钢铁和铝制品加征关税的决定采取“两步走”反制措施,涉及价值高达260亿欧元的美国出口商品。这场始于2018年的跨大西洋贸易争端,正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蔓延,或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反制措施:“强硬但合理”的两步棋 欧盟的反制计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4月13日起,欧盟将恢复2018年和2020年针对美国的报复性关税,覆盖波旁威士忌、纺织品、摩托车、船只等商品,以弥补美方此前关税对欧盟造成的80亿欧元损失。其次,针对美国最新加征的关税(影响欧盟超180亿欧元出口),欧盟将于4月中旬实施新一轮反制,涉及工业设备、农产品等近百页清单中的商品。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强调,反制措施是“必要且合理的回应”,旨在保护欧洲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她指出,美国的关税政策扰乱了供应链,推高了物价,并威胁就业市场。但她同时表示,欧盟仍愿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并已授权贸易委员与美方展开磋商。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贸易战升级的新信号 此次反制不仅限于钢铁和铝制品,欧盟正探索更广泛的报复手段。据透露,欧盟可能收紧对美国科技巨头的监管(如《数字市场法案》)、限制其参与公共合同投标,甚至动用《反胁迫工具》限制美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活动。这一转向直指美国经济的“软肋”——2023年欧盟对美服务贸易逆差高达1086亿欧元,科技、金融等领域首当其冲。 分析认为,欧盟此举是对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强势回应。若谈判破裂,双方可能陷入“边打边谈”的持久战,进而拖累全球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贸易战全面升级或导致全球GDP下降0.5%,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将面临供应链重组压力。 内部博弈:成员国态度分化 尽管欧盟领导层态度强硬,但内部立场存在分歧。德国、法国等汽车制造大国担忧反制措施可能反噬自身产业,而东欧国家则担心中小企业利益受损。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呼吁“保持团结”,法国经济部长隆巴尔则强调“不能单方面让步”。这种分歧或影响欧盟反制措施的执行力度。 谈判僵局:结构性矛盾难解 当前,欧美谈判的核心分歧在于关税取消条件与产业政策调整。美国要求欧盟降低工业关税并调整数字监管,欧盟则坚持以取消现有钢铁关税为谈判前提。双方在钢铁产能过剩、清洁能源补贴等问题上仍存根本对立,短期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较低。 未来展望:危机中的平衡术 面对贸易战升级,欧美均释放出谈判信号。欧盟表示愿在能源进口、技术标准等领域妥协,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也称“对话之门敞开”。但分析指出,双方博弈的本质是全球经济主导权的争夺,关税战或成为长期“新常态”。 这场贸易争端不仅考验欧美关系的韧性,也为全球贸易体系敲响警钟。在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多边规则,将是所有经济体共同面临的挑战。 结语 欧盟的反制行动已箭在弦上,而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也即将落地。跨大西洋贸易战的下一回合,或将在服务业与数字经济领域掀起更大波澜。对于全球企业而言,评估供应链风险、调整市场策略已迫在眉睫。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欧美双方,更将影响世界经济的未来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