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秋,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甘肃哈达铺,可以短暂地进行休整。
进城之后,聂荣臻看着街上热闹的景象,也不禁放松了心情,便让随行的勤务兵去买几个烧饼。
却没想到,一家烧饼铺的老板,意外帮了红军一个大忙。
他帮了红军什么忙?这次意外又将如何改变红军的命运?
危机四伏1935年的秋天,甘肃南部的哈达铺,几名身着军装的守军士兵在街头来回巡逻,手中的枪时刻准备上膛。
蒋介石听闻中央红军已经突破草地,立即下令部署大军,以陡峭险峻的腊子口为屏障,将红军挡在这片荒凉的大地上,不给他们一丝喘息的机会。
他的策略简单直接:在哈达铺附近设下重兵埋伏,以绝对的优势围堵红军,务必一举歼灭。
彼时的红军,刚经过腊子口之战,成功冲破敌军的封锁线,但代价惨烈,部队人困马乏,粮草几乎耗尽。
但更大的问题是,红军接下来要去哪里?前路茫茫,他们甚至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更别提找到一个可以补充物资和调整战斗部署的落脚点。
在这样的局势下,毛主席和红军高层不得不慎之又慎。
前方有敌军,后方是草地与雪山的死路,时间已经不允许他们继续徘徊。
毛主席眉头紧锁,手指在地图上反复划动,哈达铺这个名字最终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里的地理位置显然是一个突破点,而突破点的另一端,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没有人能提前知晓。
为了稳妥起见,红军决定派出侦察队先行一步,进入哈达铺摸清情况。
这支队伍由侦察连连长梁兴初率领,他们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穿上缴获的军装,直奔小镇。
梁兴初带着队伍缓缓靠近城门,迎面而来的,是几名拿着枪的守城士兵。
敌兵的眼神里透着警觉与不安——近来红军的动向让他们高度紧张,而这支突然到来的“中央军”无疑让他们起了疑心。
“证件!”守城士兵拦住了梁兴初的队伍,试图查验他们的身份。
面对敌兵的质疑,梁兴初面不改色,甚至还摆出了几分威严的气势,他冷冷一瞥,高声呵斥:
“什么狗屁规矩?你们这些小卒子,居然还敢向我们索要证件!”
那不容置疑的语气,瞬间让守城士兵不敢再多言,只能战战兢兢地放行。
梁兴初带领侦察队顺利进入了小镇,并迅速控制了镇公所和邮局等重要据点,红军大部队随后在消息确认后安全进驻。
烧饼铺的秘密红军大部队进入哈达铺后,终于有机会喘一口气,战士们手中刚发了一块大洋,可以用来购买生活物资。
许多人拿着这笔钱兴奋地在市场上四处闲逛,有人买羊肉,有人买布匹,还有人给自己添置了一些生活用品。
这一天,聂荣臻看着集市上人来人往,忽然对身边的勤务兵杨家华说道:
“小鬼,我刚才看到街角有家卖烧饼的,去给咱们买几个回来吧。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得垫垫肚子。”
杨家华是红军里年纪最小的战士之一,虽然年轻,但做事向来麻利。
他听到命令后,立刻站直身子应了一声:“是!”
随即抓起身旁的一块大洋,转身快步向集市方向跑去。
杨家华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视线很快锁定了一家烧饼摊。
杨家华快步走上前,满脸笑意地问:“老乡,我这钱能买几个烧饼?”
烧饼铺老板抬起头,先是看了看杨家华,又低头看了看他手中的大洋,笑着回答:
“可以买四个!你要几个?”
“那就来四个!”杨家华笑着说。
老板迅速从摊位上拿起四块烧饼,动作熟练地用一张旧报纸将它们包了起来。
杨家华接过,捧着烧饼匆匆跑回去,心里想着:“首长一定会喜欢这烧饼的味道。”
回到驻地,杨家华将烧饼递给聂荣臻,说道:“首长,烧饼买回来了!闻闻,多香啊!”
聂荣臻拿起烧饼,闻了闻香气,笑着说道:“小鬼,办事挺利索啊!”
随后,他一边撕开报纸,一边递给身旁的林彪:“老林,来尝尝,这一路上好久没吃到像样的东西了。”
林彪早已饿得饥肠辘辘,接过一块烧饼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聂荣臻看着林彪吃得香,也不禁拿起一块开吃,他咬了一口,味道果然不错。
就在这个时候,聂荣臻的目光落到了桌上的那张包烧饼的报纸上。
他伸手拿起报纸,随意地瞥了一眼,原本只打算当做消遣,但很快,报纸上的一排大字让他不由得停下了咀嚼。
“陕北红军……”聂荣臻轻声念出了几个关键字。
他迅速翻开报纸的另一面,视线扫过一篇报道,内容提到了陕北根据地的情况,以及刘志丹领导下的红军部队的活动。
他的眼睛越来越亮,原本沉稳的表情此刻写满了激动。
“老林!快看这张报纸!”聂荣臻连忙将报纸递给林彪,语气中难掩兴奋。“陕北还有我们的根据地,刘志丹还在那里!还有部队!”
林彪接过报纸,匆匆扫了一眼,整个人也愣住了,他抬头看向聂荣臻,眼里带着震惊和欣喜:
“真的?陕北还有红军?那可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消息啊!”
聂荣臻重重地点头:“没错!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快去通知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立刻送到中央去,让毛主席他们知道!”
杨家华见两位首长如此激动,乖乖接过报纸,飞快跑出去找通讯员了。
从哈达铺到陕北1935年9月的哈达铺夜晚,在毛主席等领导手中,那张从烧饼铺中意外得来的旧报纸,被郑重地平摊在桌子上。
报纸上的消息详细描述了陕北根据地的存在,提及刘志丹领导下的红军队伍和稳固的群众基础。
毛主席拿着报纸,长时间陷入沉思,过了很久,他缓缓放下报纸,起身走到地图前,手中的指尖沿着红军的行军路线缓缓移动,最后停在陕北的方向。
几天后,关帝庙中灯火通明,中央红军的一场重要会议在这里悄然展开。
毛主席站在会议桌前,环顾在座的每一位红军高层,脸上的神情少了些疲惫,多了几分果决。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同志们,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到陕北去!与刘志丹部队会合!”
毛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但在场的许多人并未显得轻松,长征以来,部队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雪山草地已经将他们折磨得身心俱疲。
而现在,眼前的路不仅依旧布满荆棘,敌人的围追堵截也更为严密,到陕北的道路,虽然看似是生机,却也可能是生死未卜的险途。
彭德怀皱眉思索片刻,打破沉默问道:“主席,敌人重兵封锁,我们的行军路线如何选择?”
毛主席微微一笑,抬手指向地图上的几处关键点,胸有成竹地说道:
“敌人虽强,但弱点同样明显。他们在东线天水方向部署重兵,就是想防止我们继续向东扩展影响。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摆出声东击西的态势,迷惑敌人,让他们以为我们会向天水进攻。然后,悄悄向北推进,渡过渭河,直插陕北!”
毛主席的“声东击西”战术不仅精准,还能最大限度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
红军的行军行动随即展开,为了迷惑敌军,毛主席果断决定派出一支小分队向天水方向佯攻。
他们故意制造了巨大的动静,不仅释放了大量“情报”,甚至故意向敌人暴露了一些虚假的行动计划。
蒋介石得知红军“计划进攻天水”的消息后,立刻将主力部队调往东线,他亲自下令沿天水地区布防,誓要阻击红军。
就在敌人枕戈待旦,等待红军“进攻”天水的同时,红军的大部队已经在渭河以北快速推进,每天行军上百里,悄无声息地甩开了敌军的追击。
虽然摆脱了敌人的直接围堵,但自然环境却给红军带来了新的挑战。
初秋的陕甘地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昼夜温差大,不少战士因缺少御寒衣物而冻得瑟瑟发抖。
尤其是渭河渡口,河水湍急,红军缺乏足够的船只和渡河工具,只能用木筏和简易的小船强行渡河。
战士们踩着冰冷的河水,将木筏推入水中,有的人甚至掉进水里,但仍咬牙坚持,最终全军顺利渡过渭河。
当红军一路向北,进入六盘山脚下时,这里的百姓早已听说过红军的名声,尤其是前不久刘志丹部队经过此地时,留下了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好口碑。
当地的回民群众看到红军到来,主动送来了粮食和热水,有些老人甚至拿出珍藏的干粮,分给红军战士吃。
饥寒交迫的战士们吃上热饭,喝上一口热茶,这不仅是百姓的善意,更是革命事业的希望。
10月初,红军翻过六盘山的最后一道险峻山岭,终于抵达陕甘宁交界地区。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刘志丹派出的先遣队,带来了陕北根据地的欢迎信。
毛主席站在山坡上,手里挥舞着刘志丹的亲笔信,大声喊道:
“同志们,这是刘志丹同志的信,我们到陕北了!”
从草地到哈达铺,再到陕北,他们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与困苦,终于迎来了曙光。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终于与陕北红军会师,这一刻,标志着长征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而回头看,改变红军命运的那张报纸,那个烧饼摊,哈达铺的一切,仿佛冥冥中早已注定。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