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特朗普再度执政,以 “对等关税” 之名,向全球挥舞 “关税大棒”,对多国发起无差别攻击。他宣称要借 “让美国再次伟大” 的议程,逼迫制造业回流,胁迫各国让渡利益。然而,这场看似强势的 “强盗式” 战略,内在逻辑混乱且缺乏可持续性,正将美国推向自我孤立与经济反噬的深渊。
一,特朗普逻辑错乱的 “空手套白狼” 策略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建立在两大自相矛盾的目标之上:胁迫产业回流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然而,这两者本质上互斥。
制造产业回流幻象:若关税真能切断进口,推动本土生产,那么进口量必然下降,关税收入也会随之锐减。实际上,美国制造业回流一直是 “未竟之业”。从奥巴马时期到 2025 年,政府虽出台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却始终未能扭转产业空心化趋势。根源在于美国经济高度金融化,资本更倾向于追逐金融收益,而非投资制造业。财政增收逻辑的悖论:关税本质上是对美国消费者的隐性征税。美联储数据显示,2025 年初,美国鸡蛋、食品原料价格因关税上涨,消费者信心指数创下 2021 年以来最大跌幅。这种经济压力最终会转化为政治风险,尤其在 2026 年中期选举前,可能反噬共和党。更荒诞的是,特朗普的关税依据充满 “玄幻色彩”。例如,他宣称 “中国对美国征收 67% 关税”,这一估算被学者指为 “想象与臆测” 的产物,带有浓厚的纳瓦罗式非主流经济学影子。这种脱离现实的决策逻辑,遭到资本市场的 “用脚投票”。道琼斯指数期货暴跌 2.3%,苹果、耐克等跨国企业股价重挫 7% 以上。
二,对美国的反噬:产业崩溃与社会分裂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引发多重连锁反应:
美国制造业成本飙升:钢铁、铝制品关税使美国工业成本增加 220 亿至 290 亿美元。建筑设备中,钢铁成本占比超 10%;石油钻井设备 40% 的钢材依赖进口,关税直接推高能源行业成本。美国农业出口崩盘:美国牛肉对华出口从每周 2000 吨骤降至 54 吨,近乎 “清零”。中方反制措施覆盖小麦、玉米、乳制品等关键品类,美企艰难寻找替代市场,却难以找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规模的消费市场。深层的危机在于社会分裂:历史经验表明,美国每次关税浪潮都伴随着政治阵营对立。1860 年关税分歧引发南北战争,1930 年《斯穆特 - 霍利法案》加剧大萧条,导致胡佛败选。如今,民主党的金融资本基本盘与共和党的传统产业选民矛盾日益尖锐,特朗普的 “关税狂热” 恐加速美国内部撕裂。三,全球各国的反制与 “去美国化” 浪潮特朗普的讹诈策略遭到全球反击:
美国盟友倒戈:日本首相石破茂罕见表态将考虑 “所有选项”,欧盟不买美国武器、加拿大联合向 WTO 提起诉讼,墨西哥则以农产品关税反制。全球去美元化加速:美国凭借美元结算霸权肆意对全球征收关税,如今各国纷纷加速去美元化进程。中国精准打击:中国通过扩大内需、构建 “国际统一战线”,将经贸关系从竞争转向互补。2025 年,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进口额增长 12%,削弱了美国制裁效果。美国制造业失去全球竞争力与全球市场:进口关税使制造材料成本大涨,全球反制关税又让美国产业出口价格高昂,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全无,终将失去全球市场,美国制造原有的全球份额将被别国替代。全球产业链重构:各国加速降低对美依赖,美国将被排除在世界供应链之外。例如,台积电虽被迫在美建厂,但核心研发仍留在中国台湾;越南、印度承接部分低端产能,但基础设施短板限制其替代能力。美国失败的根源:美国已无制造业生存土壤特朗普战略的致命伤在于忽视了一个基本现实:美国缺乏制造业复兴的生态系统。
美国资本逐利性:美国金融资本回报率远超制造业,62 万亿美元外资中,仅有少数流向实体产业。黑石 CEO 苏世民虽支持关税,但其在印度的 500 亿美元投资计划,却暴露了资本更青睐新兴市场。美国社会成本高昂:美国制造业人力成本是中国的 3 倍,工会罢工频发、“零元购” 犯罪、环保限制等,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正如经济学家陶冬所言:“在美国建厂需为不同性别单独设计厕所,这种社会成本谁愿承担?”美国技术转化困境:尽管美国掌握尖端技术专利,但缺乏商业化能力。例如,美国稀土储量丰富,却无完整加工产业链,反而依赖中国提纯。结语:一场加速霸权衰落的闹剧特朗普的关税讹诈,本质上是试图用 19 世纪的手段解决 21 世纪的问题。短期内,它可能制造混乱,但长期来看,将加速全球 “去美国化”。
当各国纷纷转向区域自贸协定、数字货币结算体系时,美元霸权与美国主导的秩序将面临根本性挑战。
历史早已证明:靠威胁与掠夺建立的霸权,终将被时代抛弃。而中国 “扩大内需、精准反制、统一战线” 的组合策略,或将成为瓦解这场闹剧的关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