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不养冗员,乾隆皇帝强势推行“出旗为民”?

俇攘 2024-04-22 21:33:20

旗人,在清朝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怎么说呢,旗人身份就是铁饭碗,由国家财政负责恩养,生下来就有俸禄拿。沾点皇亲的宗室,哪怕是无爵位,无差事,每天遛鸟、斗蛐蛐、喝茶,黄带子男丁,10岁以下的,每月就有二两银子,满20岁后,每月发三两银子,每年给米42斛零2斗(清时,一斛为五斗)。红带子男丁待遇稍微差点,满20岁,每月2两银子,每年给米21斛零2斗。

除了皇族,其余的八旗子弟尊贵一点的都算是兵丁,高级兵丁每月4两银子,每年46斛米。低级兵丁每月1.5两至3两不等,每年米22斛至42斛不等,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有额外的福利。

八旗军

除了皇亲和兵丁,身份较差的就属于包衣了,包衣也就是奴才,专门为皇室宗族服务的这么一个群体,但是你别小瞧这一批人,虽然身份地位较低,但是生下来就有活干,内务府的差事基本被上三旗的包衣垄断,这些人的待遇远高于在其他衙门当差或者当衙役,女子则会被选入宫中当宫女,差一点的也可以进王公贵族家当丫鬟。

哪怕是下五旗的包衣,也不用犯愁,也是很吃香的,有好的活等着你哟,八旗的官员规定不准私自出京,可他们在京外大多都有很多土地,因为在清朝初入关内的一段时期里,朝廷放任满洲贵族和八旗士兵侵占汉人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作为私人财产。之后朝廷又为了防止满洲旗人的地产丢失散尽,禁止汉人典买旗人的土地。官员和贵族又不可能自己去耕种,还很难离京,这些土地需要人料理,于是包衣就成了主人的代表,负责管理这些土地,那也是吃穿不愁,工资待遇相当不错。

铁杆庄稼

正因为此,当时人们称旗人为“铁杆庄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铁饭碗。但是因为旗人生活太好,日子过得安逸就会不断繁衍生息,人口也出现了暴涨,但是这些多出来的旗人是需要国家很大的财政成本去恩养的,当清朝从顺治、康熙、雍正时代一直发展到乾隆时期,盛世遇到了瓶颈,所谓的盛世就是以金钱镶出来的面子,里子已经开始撑不住了,这时候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不平衡,财政也开始赤字,所以节俭开支成了一项重要国策,而随着清朝统治稳固了一百多年,负责稳定天下的八旗子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裁撤霸气铁饭碗,成为了一项举足轻重国家政治手段。

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社会发展,养尊处优的旗人在人口爆发式增长之后,整日无所事事游荡在京师周围,经常制造一些混乱,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到了乾隆时期,京师周边的八旗子弟就有六七十万人,其中汉八旗子弟就有44万人,这些汉八旗始终保持着汉人的风俗,让满清统治者对此颇为不满。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乾隆皇帝推行出旗为民的政策,是清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出旗为民,即是指将原来属于八旗制度的旗人,从军队中脱离出来,转变为普通百姓,从事农业、商业等生产活动。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旗人的生活方式,也对清朝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八旗

首先,我们来看看乾隆皇帝推行出旗为民政策的背景。清朝建立之初,为了维护统治,实行了八旗制度。这一制度将满族人民分为八个旗,每个旗都有自己的军队、官员和领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方面,旗人因为享有特权,往往不愿意从事生产劳动,导致社会生产力低下;另一方面,旗人的军事素质也逐渐下降,难以应对外来的侵略。因此,乾隆皇帝认为,必须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军队的战斗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乾隆皇帝推行了出旗为民的政策。汉军旗原本都是汉人,他们进入八旗的缘由也各不一样,除了在满清入关之前的从龙功勋不用出旗之外,其他各类的汉军子弟,尤其是另计档案和养子开户的旗人,如果本身有意愿改归原籍的,可以允许他们与当地的民人,也就是普通汉人百姓一样编入保甲。旨意看似很温和,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就是直接分类,强制执行。

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来属于汉八旗制度的旗人,从军队中脱离出来,转变为普通百姓。政府为他们分配土地、房屋和生产工具,鼓励他们从事农业、商业等生产活动。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减轻赋税、提供贷款等,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八旗贵胄和包衣

出旗为民政策的实施,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一政策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旗人从军队中脱离出来,开始从事生产劳动,不仅增加了社会的劳动力,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次,这一政策有助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旗人通过从事生产劳动,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军事素质,为保卫国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此外,出旗为民政策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旗人转变为普通百姓后,与汉族人民一起从事生产劳动,增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出旗为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旗人在军队中享有特权,突然转变为普通百姓,心理上难以适应。其次,政府为旗人分配的土地、房屋和生产工具有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此外,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技能,导致他们在从事生产劳动时面临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乾隆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首先,他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旗人认识到出旗为民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其次,政府加大了对旗人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土地、房屋和生产工具,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此外,政府还组织了专门的培训机构,为旗人提供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在乾隆皇帝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推动下,出旗为民政策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旗人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不断增加,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增强,为保卫国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此外,出旗为民政策还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八旗精锐

总的来说,乾隆皇帝推行出旗为民政策是清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举措。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旗人的生活方式,也对清朝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在乾隆皇帝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推动下,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出旗为民政策的成功实施,为清朝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乾隆为什么要排除万难,强行推动出旗为民政策的落地?

首先十分担心八旗子弟汉化,难以维持八旗子弟“国语骑射”根本的清廷,由于雍正初期,基本就将全国的硬仗打完了。到了乾隆即位之后,基本上是天下太平,八旗军也是军备废弛,特别是汉八旗,已经沦落为和绿营军一样,在乾隆时期,早已不堪大用,而国家因为没有战事,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军费来养着大批军队。

经过乾隆时期的强行推动国策,八旗集团之中,汉军的人丁由44万降至22万人,比例从原来的72%下降到了42%,基本满足了满清政府最初对八旗军的规划,基本完成了乾隆的这项国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八旗军的纯正性。不仅仅是八旗军队,包衣也是如此,乾隆中期,皇帝又谕令五旗王公将生计困难之旗鼓包衣大量放出,并且每几年放出一次,下五旗汉姓包衣的数量也因此大幅减少,仅为包衣满洲佐领数量的五分之一多一些。

八旗腐化

然后财政支出太大,清政府不允许八旗子弟自谋职业,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国家财政来维持八旗子弟的日常生活,即使是包衣,也是为八旗贵胄打工,相当于还是拿着八旗子弟的俸禄,而到了巅峰时期,京师周边就盘踞着数以十万的八旗子弟,需要耗费朝廷大量的财政支出。本来养皇室宗亲,满清政府就已经比较吃力,再加上数十万的八旗子弟,岂不是一年数百万两白银就没了!

再者保证血统清白,避免满清统治的根本八旗军的腐化,在乾隆时期,因为政治相对宽松,所以贪污腐化渐渐被滋养开来,而八旗军中,汉八旗腐化程度更加严重一些,乾隆想通过这一国策,提升八旗军的素养。

八旗腐化

但是八旗的腐化,不是一道国策就可以避免的,国家本就不合理的结构,一群没有信仰的群体,在失去了艰苦奋斗大环境的限制之后,将会迅速走向腐化,这是自然的规律,奢靡之风一旦兴起,将很难杜绝。所以,这群铁杆庄稼,从所谓的乾隆盛世开始,日渐腐败,到了清末,已经完全没有了战斗力,形同朽木。

最后,飞鸟尽良弓藏,卸磨杀驴古来如此,汉八旗子弟的数量远多于满洲八旗,本来就会对满清政府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政局稳定,裁撤汉八旗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0 阅读: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