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璐出生于演艺世家,祖父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元老,母亲张伟欣是上世纪80年代影坛的知名演员,父亲李丹宁是资深导演。她3岁出道,14岁主演陈冲导演的《天浴》,17岁凭借该片成为最年轻的金马影后。此后,她转战电视剧领域,凭借《都是天使惹的祸》《奋斗》等作品成为国民级偶像。然而,舒适区的选择与重复性角色逐渐消耗了她的演技口碑,被批评缺乏突破。


2017年,“夜宿门”事件成为李小璐职业生涯的分水岭。与PGone的绯闻曝光后,她的公众形象一落千丈,影视资源全面冻结,综艺邀约几近归零。尽管她试图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或借女儿甜馨塑造“好妈妈”人设,网友的嘲讽与抵制始终如影随形。

面对娱乐圈的排斥,李小璐选择转型网红。2020年,她首次在抖音直播带货,4小时内销售额达4800万元,个人分成超2000万。尽管直播间充斥谩骂,她却以“全程剥虾、沉默微笑”的姿态完成首秀,被戏称“靠黑红流量变现”。此外,她于2019年创立个人服装品牌,亲自担任设计师与模特,一晚营业额达12万元,利用社交媒体打造“独立女性”形象。

李小璐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她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法则,即便负面评论充斥,仍能通过话题性吸引眼球。例如,2022年一场直播销售额破2000万,远超其巅峰期片酬。此外,母亲张伟欣的经商背景为其提供经济底气,允许她无视外界质疑,专注网红事业。

然而,她的转型也引发争议。网友一边痛斥其“不忠诚”,一边为其带货买单,折射公众对女性艺人道德瑕疵的苛刻与流量消费的矛盾。此外,女儿甜馨因父母离婚承受网络暴力,从肤色争议到整容质疑,成为舆论“替罪羊”,而李小璐的“晒娃”行为被批利用亲情洗白。

李小璐的案例揭示了娱乐行业的残酷现实。首先,流量至上,胜者为王。无论口碑如何崩塌,只要能制造话题,便能实现商业价值。她的成功印证了“负面流量也是生产力”。其次,明星与网红的界限逐渐模糊。传统“演员”身份的神圣性被解构,网红经济为过气艺人提供新赛道,但需以“降格”为代价。最后,家庭资本在转型中起到关键作用。若无家族财力支撑,普通人难以承受转型初期的舆论压力与经济风险。

李小璐的转型是一场高风险的自救实验。她撕掉了“影后”标签,却戴上了“网红”面具;她逃离了道德审判,却深陷流量漩涡。这场实验的终点或许是资本的胜利,抑或是人性的迷失,但其背后映射的娱乐圈生存法则,值得每一个围观者深思:当光环褪去,明星如何与时代共舞?而公众的窥视与审判,又在何种程度上塑造了这场“坠落与重生”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