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好的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评价一名优秀的教练员两个重要指标是:教练不仅要会“练”,还要会“调”。所谓的“练”是指在周期训练阶段能够帮助运动员提升专项能力,以及让运动员对该项目训练理念和技战术均有了深度的理解。
所谓的“调”是指在赛前训练阶段能够帮助运动员逐渐找到最佳竞技状态,并能利用一些“手段”缓解运动员对于比赛的紧张心理。
作为运动员而言,竞技状态的好坏取决于前期的周期质量,以及进入赛前训练阶段的各种准备。它包含了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生理上准备无非是体现在运动负荷和训练数据上,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心理上准备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驾驭。
赛前,过度紧张或过度松懈,都不利于比出好成绩。因此,运动员没有必要幻想各种比赛结果,坚信自己的努力和实力,保持积极向上的迎战状态,高质量完成训练计划,就是最好的竞技状态。


就中长跑各个项目来说,800米~10000米场地赛项目的技战术更加丰富和刺激,这是因为场地赛项目距离短,运动员之间的实力在伯仲之间,加上场地赛比赛,运动员领跑和跟跑的“位置”选择和变化非常有讲究,促使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在比赛前,教练员必须设想多套技战术方案给运动员,便于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对手的变化,灵活选择和运用。
相比于场地赛项目,马拉松比赛距离长,比拼的还是运动员硬实力,技战术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如果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在运动员心中,或许“名次”比“成绩”更重要,技战术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例如:遇到速度见长的对手,如果不提前发力,拖垮对手,最后比冲刺能力,赢得比赛的概率就会降低。因此,无论哪个比赛项目,赛前均需要制定详细的技战术方案,并敢于在比赛中执行果断、坚决。
技战术方案的制定原则:一,当前运动员自身运动能力和竞技状态;二、主要竞争对手的实力和技术特点(耐力型、速度型等);三、比赛性质及个人与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
除此之外,依然有少部分“不自信”的运动员,赛前会出现各种“惧怕”,或无法更好地应对比赛中出现的岔气、抽筋、肌肉痉挛、配速下降等各种状况,使得自己的备战状态在赛前显得不够自信,比赛中又拿不出解决各种状况的策略,从而导致比赛中彻底崩盘。

因此,针对比赛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日常训练中就要加以强化,并拿出具体的应对策略,让自己体会到比赛和训练并没有什么不同,坚信正常发挥自己的训练水平,就可以跑出好的成绩。
对于大众跑者,虽然竞赛意识没有专业运动员那么强,但是对待比赛同样需要和专业运动员一样做到认真对待。
当然,对于最终比赛结果,无论是否实现PB ,我们都应坦然接受,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历练和宝贵的经验积累。因为,留给我们的训练时间和比赛机会还有很多,吸取每一次比赛经验,并在后续的训练中加以强化,相信大家的运动能力和比赛经验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