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粮百亿斤,号称“中华粮仓”的北大荒,为什么要退耕还荒?

南斋孤风 2023-03-19 09:27:19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近些年来,退耕还“荒”成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截至2019年以来,中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达到5.08亿亩,荒山造林2.63亿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片片的荒地荒山在一代代“退耕还林还草人”的努力下,成长为了青山绿水,单单只是森林覆盖率就提高了四个百分点,黄土高坡与西北戈壁都在千年后长出了绿色。

(退耕还林成果)

然而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慢慢推进,不少网友发现,有着“中国最大粮仓”之称的北大荒粮食基地,竟然也在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

这着实吓到了不少关心粮食安全的国民们,他们纷纷表示担忧,北大荒实施退耕还荒政策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这不禁令人好奇,作为中国人民的粮仓,对北大荒的开垦长达半个多世纪,如今退耕还荒,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呢?会不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影响呢?

(北大荒农业)

一、北大荒

北大荒粮食基地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平原与三江平原的交汇之地,有着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地貌资源,并且北大荒所在的地区还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极其适合耕种。

然而在二十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广袤的北大荒并没有得到开垦,常年是一片荒野,这就是北大荒之名的来源。

1947年,随着黑龙江地区被解放,为了巩固东北根据地,支援全国解放事业,党中央决定在北大荒地区组织人力进行开垦。

(解放军军民开垦北大荒)

此后,北大荒的开垦事业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十余年时间,无数的工农官兵与知识分子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与汗水。

洒在这片黑土之上,最终让曾经处处荒地的北大荒,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产粮基地。

截至今日,北大荒所生产的粮食总量已经达到了8741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888亿斤。

尤其是近10年来,北大荒更是每年稳定为国家提供四百亿斤粮食,实现了前无古人的“十九连丰”。

可以说,北大荒地区就是我国目前最为重要的粮食基地,是中国人能够端稳饭碗的重要底气与根基所在。

(北大荒秋收场景)

按说这么一块产粮宝地,放在别的国家,那肯定是大加经营,向土地要出更多粮食才对!

可实际上,开垦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北大荒,在进入21世纪之后,居然加入了“退耕还荒”的行列!

这不禁让人疑惑,将产粮宝地重新变成荒地,“退耕还荒”的背后,国家究竟有着何种长远的考量呢?

二、北大荒的背后

众所周知,土地的肥力经过多年的耕种必然会下降,尤其是在高度依赖化肥的现代化农业中,而北大荒的土地在经过50年的耕种后,其土地的肥力就已然折半。

(土地肥力)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00年前后时,北大荒黑土地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就已经从刚刚开垦时的11.8%下降至2.5%—6.6%之间,肥力下降了一半还要多。

而根据有关专家测算,若是北大荒坚持大规模的开垦和耕作,其土地肥力至2020年前后,就将彻底地与普通黄土区无异。届时北大荒的粮食产量将要腰斩。

另一方面,在过去数十年如一日地耕种后,北大荒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样极为严重。

东北地区的年平均降水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多以暴雨形式的出现,这就导致每逢夏季,北大荒地区的地表径流就会骤然增多。

(东北水资源)

在众多地表径流的冲击下,大批的黑土被地表径流带走流入海洋之中,或是在河道中堆积。

且每逢冬季,北大荒地区持续四个月的降雪在融化之后,将会对黑土进行又一次地侵蚀,如此一来,在常年的流水侵蚀之下,北大荒的黑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根据估算,2000年前后,北大荒就有近30%的黑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黑土区每年流失的表层黑土面积达到了0.7cm—1cm,而想要形成1cm的表层黑土则需要400年时间的积累。

(水土流失)

可以说,对于目前的北大荒而言,黑土堪称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流失便难以挽回。

于是在2001年,为了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恢复北大荒的土地肥力,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项极富远见的决定:

停止湿地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还湿地,为保护北大荒的黑土地构一片天然的绿色保护的天然屏障。

(退耕还林)

三、退耕还林

北大荒地区的退耕还荒政策主要体现在退耕还林上,将难以耕种或是不宜耕种的土地与肥力下降严重的耕地。

改为种植树木的林地,在遏制土地肥力下降的同时,还可以抵抗水土对于黑土地的侵蚀。

而且转农为林,对于北大荒地区也有着诸多的好处。林业是以森林为主的产业,森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木材也是人类社会的必需品之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北大荒所处的黑龙江地区,更是中国自古以来便存在传统林业区。

新中国建国之初,为了国家工农业的发展,党中央决定对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地区实行大开发。

(东北大兴安岭开发)

一时间,数百万棵树木从黑龙江地区运往了全国各地,支援全国各地的产业发展,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这里便能看出,北大荒以及黑龙江的林业资源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作用。

而且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稳定的资源库、基因库。

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治理污染等等功能。

根据调查,北大荒地区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肥力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破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北大荒地区极其缺乏森林的保护。

(北大荒种植区)

这是由于北大荒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粮食产业基地,拥有着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耕种体系,只需要机械就能够完成所有的耕种作业。

然而想要完成如此规模的机械化作业,耕地便与林业发生了冲突,于是为了推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与开垦耕地的需要,北大荒地区的林业便遭到了破坏。

这是北大荒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选择题,也是当时林业发展落后的无奈之举。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林业科技与耕种机械化科技的发展,目前北大荒地区不再需要做林业与农业的选择题。

(北大荒机械化耕种)

通过大数据与互联网的计算,北大荒基地目前可以实现对每一寸土地的精细控制,哪片土地适合种树、哪片土地适合耕种。

可以实现精确地控制,从而将林业和农业实现契合,从而让北大荒的每一片土地都得到利用。

这是北大荒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底气与根基所在,因此对于目前的北大荒而言,实施退耕还林不仅不会对粮食产业产生影响,反而还会对北大荒地区的粮食产业起到促进作用。

最重要的是,在北大荒发展林业,对于其经济结构与就业问题能够产生更加积极地影响!

自打北大荒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产业基地以来,其经济结构单一,人口就业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

且不止在于北大荒,几乎全国所有的粮食产业基地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在河南、山东等地区,这一点在退耕还林政策刚刚起步的2000年前后体现得极为明显。

根据数据来看,在2000年前后,我国的农业从事人员中有3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没能得到解决。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发育不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广大农村。而退耕还林、发展林业的政策,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

与农业不同,发展林业可以很好地为农牧业稳产高产提供生态屏障,还可通过发展商品林、 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森林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村人口就业,直接提高农民收入。

根据《北大荒日报》在2010年的统计,从2001年北大荒退耕还林开始,十年间北大荒垦区实现了林业经济的倍增。

全垦区家庭林场达1.6万个,民营苗圃达100个,经济林达12万亩,食用菌年产量突破万吨大关,人工野生动物养殖达30万只,林业综合产值在5亿元以上,年增速达到30%。

新增食用菌1220万袋、北药近1.1万亩、经济林 及林业经济作物3.13万亩、蔬菜大棚3.1万平方米。

另一方面,北大荒地区的森林活立木总蓄积达到了6000多万立方米,区域森林覆盖率达18.2%,小城镇及管理区绿化覆盖率为35%,自养公路绿化率达100%。

在4000万亩的耕地上建成了由7万条林带构成的4万多个网格,使垦区耕地全面实现了林网化,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城区花果香的园林生态化格局。

所以对于北大荒地区而言,退耕还林不仅不会影响到其粮食产量,还会对北大荒的粮食产量、产业结构以及就业人口结构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措。

而北大荒地区近20年的粮食产量增速,就这最好的证明。自从2003年北大荒地区全面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其粮食产量年年增高。

尤其是在2010年,黑龙江政府进一步发展林业以来,北大荒地区的粮食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

实现了前作未有的十九连丰、十二连高的历史奇迹,使得北大荒在变成北大仓的同时,还成为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20余年的退耕还林以来,北大荒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根据我国水利部官网在202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相较于2020年,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减幅达到了0.91%。

水土流失的整体趋势正处于稳中向好的局面,这足以说明北大荒以及黑龙江省退耕还林政策正确性与远见。

北大荒粮食基地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因此对于北大荒的生态保护,已经是我国在当下时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单单仅凭退耕还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的进一步重视,尤其是对于有着“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的北大荒黑土区。

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对东北黑土去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北大荒集团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目标,

成立了北大荒集团黑土保护领导小组,开启以用养结合、绿色发展为根本的黑土保护专项行动,切实保护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

相信在未来,即便北大荒完成了“退耕还荒”,北大荒也依旧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擎天之柱。

结语:

自打2022年俄乌战争以来,世界粮食产量与粮食格局发生了重大影响,欧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区的粮食安全与粮食价格均受到了剧烈的影响。

而中国的粮食安全却能够在如此剧烈的国际环境之下独善其身,与我国的粮食自给息息相关,更与北大荒连年丰收的粮食息息相关。

所以作为中国的一分子,要对国家的政策与抱有足够的信心,保护黑土、退耕还林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举措,相信中国人能够永远端牢手中的饭碗!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