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老有所育、老有所乐、老有所爱,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上海 东建中
1. 老年人基本需求分析
1.1 生活照料需求
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是其最基本也是最紧迫的需求之一。根据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及特点的分析,生活照料包括日常起居和家务帮助。调查显示,24.9%的老年人选择“老年饭桌或者送饭”,10.1%的老年人选择“上门做家务”,8.5%的老年人选择了“日托或托老所”^1。这些数据表明,老年人对于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强烈,特别是随着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其在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
1.2 健康医疗需求
老年人的健康医疗需求同样不容忽视。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和慢性病高发,老年人对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显著。超过30.0%的老年人表示需要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上门护理”、“上门看病”和“建立健康档案”服务,而“免费体检”诉求最高,超过50.0%^1。这一需求与服务使用之间的巨大差距,揭示了老年人在健康医疗服务方面的巨大需求。
1.3 经济保障需求
经济保障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数据显示,接近28.0%的老年人年总收入较低,其经济保障需求亟待满足^1。88.3%的老年人首要生活来源是自己的离退休金/养老金,其次是配偶收入和子女的资助^1。这表明,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依靠自己和配偶的收入自给自足,但仍有部分老年人经济保障需求亟待满足。
1.4 宜居环境需求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宜居环境的打造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显示,93.2%的老年人居住在楼房中,但超过80.0%的楼房未安装电梯^1。此外,社区活动设施拥有率整体偏低,老年活动室拥有率最高,达65.0%;其次是室外活动场所,拥有率为59.1%^1。这些数据说明老年人住房生活设施拥有情况整体偏好,但社区层面的适老化设施建设亟待提升。
1.5 社会参与需求
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也是其基本需求之一。分析结果显示,过去三个月中老年人参与比例最高的社会活动是“社区治安巡逻”,比例为18.2%,而其他社区活动普遍“遇冷”,老年人参与率不足1.5%^1。这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整体较差,参与认可度低、空间距离远和活动兴趣小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最大障碍。
1.6 精神慰藉需求
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调查发现,接近50.0%的老年人每个月只能与不超过2位的家人亲戚见面或联系^1。朋辈支持网络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待加强,家庭支持仍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来源。
1.7 信息需求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资源的获取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调查显示,超过80.0%的老年人来说,电视仍是其主要信息来源,其次是互联网(包括手机上网),比例为15.0%^1。这表明电视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主流媒介,互联网(包括手机上网)位居其次。
1.8 制度需求
制度支持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数据显示,近80.0%的老年人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13.3%的老年人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1。这显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是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柱,其他社会保障待遇覆盖面较窄。
2. 社会支持与政策环境
2.1 社会支持现状
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9)》,超过60%的老年人表示他们主要依靠子女和配偶提供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1。这一数据显示,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对于社区和社会支持的需求日益增加。例如,社区治安巡逻的参与比例为18.2%,显示出老年人对于社区参与和社区支持的积极态度^1。
2.2 政策环境分析
政策环境对老年人的福祉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包括《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2]。这些政策旨在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挖掘养老服务消费潜力,更好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政策措施包括促进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拓展养老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设备和产品用品研发应用等[^2]。
2.3 政策支持的具体措施
具体政策措施包括:
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推进智慧型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实施老年助餐服务行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老年助餐服务[^2]。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消费圈,推广“养老顾问”模式[^2]。
机构养老服务:优化养老机构床位结构,落实养老机构优惠扶持政策,支持护理型床位建设,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2]。
农村养老服务: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支持组建县域养老服务联合体,鼓励盘活闲置农房,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2]。
这些政策措施体现了政府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方面的积极努力和对老年人需求的重视。
[^2]: 《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3. 老年人需求的优先级
3.1 生活照料需求的优先级
生活照料需求是老年人最基本也是最紧迫的需求之一。根据北京市的调查数据,老年人对于“老年饭桌或者送饭”、“上门做家务”和“日托或托老所”等服务的需求比例分别为24.9%、10.1%和8.5%^1。这些数据直接反映了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强烈需求,尤其是随着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对此类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因此,生活照料需求应被视为老年人需求优先级中的首要事项。
3.2 健康医疗需求的优先级
健康医疗需求紧随生活照料需求之后,成为老年人的第二大需求。超过30.0%的老年人需要社区医疗机构提供的“上门护理”、“上门看病”和“建立健康档案”服务,而“免费体检”的诉求最高,超过50.0%^1。这一需求与服务使用之间的巨大差距,凸显了老年人在健康医疗服务方面的迫切需求。因此,健康医疗需求在老年人需求优先级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3.3 经济保障需求的优先级
经济保障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数据显示,接近28.0%的老年人年总收入较低,其经济保障需求亟待满足^1。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大多依靠自己和配偶的收入来实现,但仍有部分老年人经济保障需求亟待满足。因此,经济保障需求在老年人需求优先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3.4 宜居环境需求的优先级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宜居环境的打造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显示,93.2%的老年人居住在楼房中,但超过80.0%的楼房未安装电梯^1。社区活动设施拥有率整体偏低,老年活动室拥有率最高,达65.0%;其次是室外活动场所,拥有率为59.1%^1。这些数据说明老年人住房生活设施拥有情况整体偏好,但社区层面的适老化设施建设亟待提升。宜居环境需求在老年人需求优先级中同样不可忽视。
3.5 社会参与需求的优先级
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也是其基本需求之一。分析结果显示,过去三个月中老年人参与比例最高的社会活动是“社区治安巡逻”,比例为18.2%,而其他社区活动普遍“遇冷”,老年人参与率不足1.5%^1。这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整体较差,参与认可度低、空间距离远和活动兴趣小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最大障碍。因此,社会参与需求在老年人需求优先级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得到重视和满足。
3.6 精神慰藉需求的优先级
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调查发现,接近50.0%的老年人每个月只能与不超过2位的家人亲戚见面或联系^1。朋辈支持网络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待加强,家庭支持仍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来源。因此,精神慰藉需求在老年人需求优先级中占有重要位置。
3.7 信息需求的优先级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资源的获取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调查显示,超过80.0%的老年人来说,电视仍是其主要信息来源,其次是互联网(包括手机上网),比例为15.0%^1。这表明电视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主流媒介,互联网(包括手机上网)位居其次。信息需求在老年人需求优先级中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
3.8 制度需求的优先级
制度支持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数据显示,近80.0%的老年人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13.3%的老年人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1。这显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是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柱,其他社会保障待遇覆盖面较窄。因此,制度需求在老年人需求优先级中占有重要位置,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和完善。
4. 总结
在对老年人需求的全面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 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和紧迫性
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紧迫性。从生活照料到健康医疗,从经济保障到宜居环境,再到社会参与和精神慰藉,这些需求共同构成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数据显示,生活照料和健康医疗是老年人最为紧迫的需求,而经济保障、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精神慰藉和信息需求也不容忽视。
4.2 政策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政策和社会支持在满足老年人需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些政策旨在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挖掘养老服务消费潜力,更好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支持,仍然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但社区和社会支持的需求日益增加。
4.3 需求优先级的确定
在确定老年人需求的优先级时,生活照料和健康医疗需求占据了首要位置。经济保障、宜居环境和社会参与需求也显示出较高的优先级。精神慰藉和信息需求虽然相对排名靠后,但在信息化社会中,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制度需求作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和完善。
4.4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在政策制定和社会支持方面。此外,研究还应关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如智慧养老和远程医疗,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的研究也应深入,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合。
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