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大数据算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购物推荐到机票定价,无一不体现其影响力。然而,这种高效便捷的背后,却隐藏着“大数据杀熟”的消费陷阱。近日,不少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表达对机票价格的敏感和不满,成功将机票价格压低数千元,这一行为标志着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位名为“兔兔”的年轻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航班价格就变成了1903元。”这种被网友戏称为“机票大法”的策略,让系统对消费者的人物画像进行了调整,成功降低了票价。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许多年轻消费者通过反复修改搜索记录和使用不同的账号,成功将机票价格压低2000元以上。
年轻人的这种“反向驯化”技巧,不仅仅是对机票价格的抗争,更是对大数据算法的一种深刻反思和适应。他们利用算法的特点,通过积极表达自己的选择和意见,影响算法的推送和定价机制,从而争取更加公平、合理的价格。这种反套路思维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消费行为,也促使商家和平台意识到维护用户权益的重要性。
从行业层面来看,大数据杀熟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警惕。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涉及大数据杀熟的投诉和诉讼数量显著增加,消费者对于算法的滥用和不透明定价机制感到不满。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启动了“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明确要求重点整治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航空公司尝试推出“价格告警”功能,及时向用户通知价格变动,以提升透明度和信任感。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毕竟,从长远来看,持续蚕食消费者的信任、损害企业形象,会给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祸患。
年轻人的“反向驯化”行为,不仅是对大数据杀熟的抗争,更是对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之间平衡点的探索。他们通过技术赋能提升自己的消费体验,同时也在推动社会对于数据伦理的关注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在这一过程中,平台和企业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尊重用户权益、加强算法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严禁利用大数据杀熟。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合理、透明的网络消费环境。
(数据支持:天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