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的春天,广西龙州的深山被夜色笼罩,万籁俱寂。突然,急促的马蹄声打破宁静,原来是锦衣卫举着火把,将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团团围住。当他们冲进屋内,只看到几件颜色褪去的蟒袍,以及一封尚未烧尽的信件,上面写着:“臣负皇恩,唯以死谢罪……”。消息飞速传回南京,朱元璋看到奏折后,久久凝视,沉默不语。
这个被他亲手栽培、悉心呵护长达20年的少年公爵,真的就这样死了吗?那为何打开棺椁,里面只有衣冠?这场权贵失踪案,瞬间在大明掀起轩然大波,也揭开了明初最为离奇的政治谜团。

1369年,正值北伐关键时刻,名将常遇春却突然在军中去世。当他的灵柩被运进城时,12岁的长子常茂身披白色孝服,跪在朱元璋的脚边。一向铁血冷酷的朱元璋,此时眼中罕见地泛起泪光,他郑重说道:“你父亲未来得及享受的荣耀,我都赐予你。”三年之后,大明首次分封六位公爵,年仅15岁的常茂就在其中,与徐达、李善长这些开国元勋一同享受至高殊荣。但常茂并无任何军功,他能获此高位,全凭父亲的功绩,以及一场早就定下的“天定姻缘”。
原来,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与常茂的长姐常氏,还在襁褓之中时,就被指腹为婚。为了给太子培养外戚势力,朱元璋将常茂的俸禄定为2000石(仅是徐达的一半),既彰显了对他的恩宠,又有所保留。后来,朱元璋还把宋国公冯胜的女儿许配给常茂,这让常茂与周王朱橚成了连襟。如此一来,常茂身兼太子妻弟、冯胜女婿、蓝玉外甥这三重身份,成为明初顶级“关系网”的核心人物。

朱元璋对常茂寄予的期望,远远超过了其他勋贵子弟。他让常茂跟随冯胜北伐,跟着汤和攻打蜀地,协助沐英平定云南。然而,史书上关于常茂的记载,却充满了讽刺意味。
1387年,在纳哈出事件中,冯胜设下宴席,准备招降元将。宴会上,常茂因为误听部将一句蒙古语,以为纳哈出想要逃跑,竟然拔刀砍伤了对方的手臂,致使十余万元军瞬间溃散。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极为愤怒,不过最终只是将常茂贬到了广西龙州。
在云南之战中,常茂唯一拿得出手的军功,就是带领一小队人马绕到敌后,在悬崖上插上旗帜,帮助沐英攻破大理。史官对此评价:“常茂勇气可嘉,但统帅才能并未显现。”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旧没有放弃常茂。直到龙州发生民变,原来常茂强占当地土官的女儿为妾,还勾结寡妇黄氏妄图夺权,最终逼反了继任者赵宗寿。就在朝廷下达押解常茂回京的圣旨时,常茂却突然“暴病而亡”。奇怪的是,棺木入土后的第二天,深山里的猎户竟然看到这位“已故”的公爵,带着美妾骑马飞奔。

关于常茂的“死亡”,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
官方的《明史》记载,常茂在35岁时病逝,朱元璋随后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
但广西的《恭城县志》却有不同说法,称常茂是诈死,之后隐居在桂林,与妾室生下四个儿子,直到永乐年间才真正离世。
从政治角度来看,洪武末年爆发了蓝玉案,此案牵连上万人,众多功臣惨遭清洗。常茂如果还活着,极有可能因为被归为“太子党”残余势力而遭不测。所以,诈死或许是他看透朱元璋“兔死狗烹”手段后的自保之计。

有趣的是,朱元璋在得知常茂死讯后,并没有深入追究,反而厚待常氏后人。史学家们推测,常茂的消失,很可能是朱元璋默许的。这样既顾全了他与常遇春的情谊,又为朱标扫除了一个潜在的威胁。
四、历史的镜子:被特权毁灭的将门后代常茂的悲剧,深刻地反映出明初勋贵集团共同面临的困境。
常茂一生都活在父亲常遇春的巨大光环之下,父辈的军功反而成了束缚他的枷锁,他从未有机会真正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与冯胜、朱橚的政治联姻,本以为是保障,却没想到成了催命符。后来冯胜因为“私藏兵器”被赐死,周王府也在建文帝时期遭到清算。倘若常茂还在世,恐怕也难以逃过这些劫难。

朱元璋一方面需要借助勋贵的力量巩固皇权,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势力壮大充满恐惧。常茂的纨绔行为,恰好成了朱元璋制衡权臣的一种手段。
尾声:历史迷雾中的模糊身影在南京明孝陵的功臣庙里,常遇春的塑像威风凛凛,他手持长枪,目光坚定。然而,本该立在他身旁的常茂,却连一座衣冠冢都找不到。也许对于这位叛逆的公爵来说,深山里粗茶淡饭的平淡生活,远比金陵城中身着蟒袍、腰系玉带的日子更加自在。
1498年,云南的某个村落重修族谱时,一位百岁老人颤抖着写下:“祖讳茂,开平王嗣,隐遁于此……”。而真相,早已消失在六百年前的风雨之中,成为人们不断探寻的历史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