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脑供血不足拉响的7个警报,及远离痴呆、脑梗的5大攻略

陈科普 2025-03-06 01:18:12

关注陈医师私信免费领取医学电子书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大脑的 “求救信号” 已发出

大脑,这个人体的 “司令部”,指挥着身体的每一项活动,一刻也不能停歇。它对血液供应的需求极为苛刻,正常情况下,大脑的重量仅占人体体重的 2% 左右,却消耗着全身 20% 的血液。一旦脑供血不足,就如同电脑失去稳定的电源,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脑供血不足,绝非小事。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轻度脑功能障碍。别小瞧这 “轻度” 二字,长期脑供血不足,不仅会让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更是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潜在诱因,对中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那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脑供血不足呢?其实,身体会发出一些 “求救信号”,当出现下面这些症状时,就需要警惕了。

头晕头痛:这是脑供血不足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是突然袭来的一阵眩晕,让你站立不稳;也可能是持续的头痛,像有个小锤子在轻轻敲打,或是头部昏沉,仿佛被一层迷雾笼罩,严重时还可能伴有视物不清、一过性失明,又或是突然耳鸣、听力减退。这些症状往往在突然起身、转头等动作时加重,让人防不胜防。睡眠异常:睡眠原本是身体修复的时间,可脑供血不足的人,睡眠却成了难题。要么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睡着,又容易惊醒,梦境连连;但也有部分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嗜睡,整天昏昏沉沉,怎么睡都不够,仿佛身体被按下了 “睡眠键”。记忆力减退:刚放下的东西,转身就忘了放在哪里;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脑供血不足使得大脑缺血缺氧,脑实质发生弥漫性病变,记忆力这块 “拼图” 开始出现缺失,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面部或肢体麻木:大脑血液供应不足,感觉神经系统也会受到牵连。面部、唇舌,或是一侧肢体,常常会有麻木感,就像无数只小蚂蚁在轻轻爬行;有时还会产生异物感,仿佛皮肤下有东西在蠕动,却又抓摸不到。性格改变:一个原本开朗健谈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是向来温和的人,变得急躁易怒。这些性格上的巨大转变,很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在作祟,影响了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运动受阻:脑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也会 “失灵”。拿东西时,手突然变得不听使唤,物品滑落;走路时,步伐变得蹒跚,摇摇晃晃,像是喝醉了酒;严重时,肢体还会出现痉挛、跳动,日常活动受到极大影响。说话困难:突然之间,舌头好像打了结,说话含糊不清,发音不准,甚至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吞咽时也不顺畅,食物好像卡在喉咙,难以下咽。这是因为脑供血不足影响了支配说话和吞咽的神经。

倘若这些症状持续 2 个月以上,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确认是否存在脑供血不足的情况。

二、头晕头痛:身体亮起的黄灯

头晕头痛堪称脑供血不足最为常见的症状,约 70% 的脑供血不足患者都会经历。这种头晕,可不是简单的 “晕乎乎”,有时像是站在一艘颠簸的小船上,天旋地转;有时又似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头部昏沉沉重,仿佛戴着一顶千斤重的帽子。而头痛呢,可能是隐隐约约的钝痛,也可能是突然袭来的刺痛,位置多集中在双侧太阳穴附近或后脑勺。

这些看似普通的头晕头痛,背后的原因却很复杂。当脑供血不足时,大脑这个 “高能耗工厂” 就会因缺血缺氧而 “罢工”,引发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头晕头痛。打个比方,大脑就像一座繁华的城市,血液则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 “能源”,一旦 “能源” 供应不足,城市的各个 “部门” 自然就无法正常运作。

再从血管角度来看,脑供血不足常常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问题相伴相生。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就像年久失修的水管,内壁逐渐堆积 “水垢”(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得血管变得狭窄,血液流通受阻,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头晕头痛也就随之而来。此外,颈椎病患者由于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同样会影响脑部供血,引发头晕头痛。

头晕头痛虽是常见症状,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很多人会将其归结为没休息好、压力大,简单对付一下就过去了。可如果这种症状频繁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甚至逐渐加重,那就很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在发出 “警报”。此时若不及时干预,任由病情发展,就如同在脑梗死和老年痴呆症的道路上越走越近。

三、睡眠紊乱:夜间的不安暗示

睡眠,本应是一场宁静的休憩之旅,可对于脑供血不足的人来说,却常常变成了一场 “折腾”。要么是夜晚躺在床上,双眼望着天花板,思绪像脱缰的野马般奔腾,难以入眠;要么是好不容易进入梦乡,却频繁惊醒,梦境混乱,仿佛置身于一场混乱的电影之中。而另一部分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得嗜睡无比,白天无论怎么睡都觉得不够,仿佛身体被一块巨大的 “瞌睡虫” 笼罩。

脑供血不足为何会引发如此奇特的睡眠问题呢?从生理机制上看,大脑就像一个精密的 “睡眠调节器”,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维持其正常的睡眠 - 觉醒周期。当脑供血不足时,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尤其是血清素和多巴胺等与睡眠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受到影响。血清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能调节情绪、促进睡眠,脑供血不足时,血清素的分泌减少,就像给睡眠的 “开关” 来了个 “短路”,导致失眠的发生。而多巴胺则与大脑的觉醒系统有关,其分泌异常也会干扰睡眠的正常节律。

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大脑缺氧,这就好比给大脑这个 “发动机” 断了 “氧气燃料”,使得大脑的代谢和功能出现紊乱。为了应对这种缺氧状态,大脑会自动进入一种 “保护模式”,这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让人难以放松下来进入睡眠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身体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进一步加重睡眠问题。

睡眠紊乱和脑供血不足就像一对 “恶性循环” 的伙伴。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疲劳,血管收缩功能异常,进一步加重脑供血不足的症状;而脑供血不足又会反过来影响睡眠质量,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 “怪圈”。据研究表明,睡眠紊乱的人患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 3 - 4 倍,而脑供血不足患者中,约有 80% 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

四、记忆力减退:记忆的悄然流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刚还在嘴边的话,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想要找的东西,明明就在眼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放在哪里。对于脑供血不足的人来说,这种记忆力减退的情况更为频繁和严重,仿佛大脑里有一块橡皮擦,不断地擦去近期的记忆。

大脑的记忆功能,如同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图书馆,每一段记忆都是一本珍贵的书籍,储存在特定的区域。而海马体,这个位于大脑颞叶内侧的神秘结构,就像是图书馆的 “管理员”,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并进行存储和检索。当脑供血不足时,海马体这个 “管理员” 就会因缺血缺氧而 “罢工”,导致记忆的存储和提取出现障碍。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看,记忆的形成和巩固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和突触可塑性。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或经历新事件时,神经元之间会形成新的连接,这些连接就像记忆的 “密码”。脑供血不足会干扰神经元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使得这些 “密码” 无法正常生成和传递,记忆也就难以形成和保存。

记忆力减退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忘记重要的任务或会议,而导致工作失误和效率低下;在生活里,常常忘记和家人朋友的约定,让对方感到失望,影响人际关系。更严重的是,长期的记忆力减退如果得不到改善,会逐渐发展为认知障碍,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据统计,约有 30% - 40% 的脑供血不足患者,在 5 - 10 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而老年痴呆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早期都存在脑供血不足的问题。

五、面部与肢体异常:神经的无声抗议

当脑供血不足时,面部和肢体常常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像是面部、唇舌、一侧肢体麻木,异物感,甚至肢体运动受阻。这些看似简单的症状,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神经学机制。

我们的面部和肢体感觉,都由大脑中的感觉神经中枢负责。当脑供血不足时,大脑这个 “指挥中心” 就会因缺血缺氧而 “乱了阵脚”,导致感觉神经传导出现障碍。就好比一条原本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突然出现了 “塌方”(血管狭窄或堵塞),车辆(神经信号)无法正常通行,面部和肢体接收到的感觉信号也就变得 “混乱”,从而产生麻木、异物感等异常感觉。

从神经传导通路来看,感觉信息从面部和肢体的感受器出发,经过神经纤维传导到脊髓,再通过脊髓上传至大脑。在这个漫长的 “旅程” 中,任何一个环节因脑供血不足而受到影响,都可能导致感觉异常。比如,内囊这个大脑中的重要结构,是感觉传导的 “交通枢纽”,一旦内囊区域供血不足,就像 “交通枢纽” 发生了严重拥堵,感觉信号无法顺利传递,肢体麻木等症状就会随之而来。

运动神经功能也会受到脑供血不足的牵连。大脑中的运动中枢负责指挥肢体的运动,当供血不足时,运动中枢无法正常发出指令,肢体就会出现运动受阻的情况。拿东西时手不听使唤,走路时摇摇晃晃,这些都是运动神经 “失灵” 的表现。严重时,肢体还可能出现痉挛、跳动,这是因为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失调,肌肉失去了正常的 “指挥”,开始 “自行其是”。

面部和肢体的异常表现,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预警信号。如果不及时处理,随着脑供血不足的加重,可能会发展为偏瘫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痛苦。

六、性格突变:情绪背后的健康隐患

性格,就像一个人的 “内在名片”,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然而,脑供血不足却可能成为这张 “名片” 的 “涂改液”,让一个人的性格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原本开朗乐观的人,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一向温和稳重的人,也可能变得急躁易怒,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甚至有些人还会出现情绪淡漠,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仿佛置身事外。

这种性格上的突变,根源在于大脑的缺血缺氧。大脑中的额叶,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就像是一个 “情绪管理中心”,负责调节情绪、控制行为和决策。当脑供血不足时,额叶这个 “中心” 因缺血而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情绪调节机制失衡。神经递质作为大脑中的 “化学信使”,在情绪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血清素能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多巴胺则与兴奋和动力相关。脑供血不足会干扰这些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传递,使得它们的水平失衡,就像一场混乱的交响乐,各个乐器无法协调演奏,从而引发情绪和性格的异常。

性格改变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心理健康,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关系带来冲击。在家庭中,患者的情绪波动和性格变化可能让家人难以理解和适应,引发家庭矛盾;在社交场合,这些异常表现可能会让朋友疏远,导致社交圈子缩小。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患者还可能陷入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中,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七、语言障碍:表达困难的背后

在脑供血不足的诸多症状中,语言障碍同样不容忽视。很多患者会突然发现自己说话变得不顺畅,舌头仿佛被 “打结”,发音含糊不清,词汇也难以准确地从口中说出,简单的句子也变得磕磕绊绊,甚至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吞咽时,也会感到喉咙 “不听话”,食物好像卡在了某个地方,难以下咽。

从神经学角度来看,语言的产生和表达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大脑多个区域的协同工作。大脑中的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分别负责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它们就像语言系统中的 “指挥官” 和 “翻译官”。当脑供血不足时,这些区域的神经元因缺血缺氧而无法正常工作,就像 “指挥官” 失去了指挥能力,“翻译官” 无法准确翻译,语言表达和理解自然就出现了问题。

吞咽困难的产生,也与脑供血不足密切相关。咽喉部的肌肉运动,需要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而脑供血不足会干扰这种控制,导致咽喉部肌肉协调性下降,使得吞咽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变得困难重重。

语言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社交场合,他们可能因为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被他人误解,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在工作中,与同事、客户的沟通也会受到阻碍,影响工作效率和职业发展。

八、五大行动,为大脑供血护航

当了解到脑供血不足的诸多症状及其严重后果后,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为大脑的血液供应保驾护航,降低脑梗和痴呆的风险。以下这五件事,简单却关键,每一件都对大脑健康意义非凡。

合理膳食,为大脑 “加油”:大脑就像一台高性能的精密仪器,需要优质的 “燃料” 来维持运转。合理膳食便是给大脑提供充足能量和营养的关键。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肉、虾肉、豆类,它们就像大脑的 “建筑材料”,有助于修复和维持大脑细胞的正常结构;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西兰花、苹果、橙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能有效清除大脑中的自由基,延缓大脑衰老,增强大脑的抗氧化能力;全谷物和粗粮,如燕麦、糙米,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毒素,还能稳定血糖,为大脑提供持续稳定的能量供应。要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像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腌制咸菜,这些食物会加重血管负担,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增厚,进而影响脑部供血。戒烟戒酒,给血管 “减负”:吸烟和过量饮酒,是大脑健康的两大 “杀手”。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如同 “血管破坏者”,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变得脆弱,容易形成血栓,阻碍脑部血液流通。长期吸烟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让血管壁变得粗糙,血液流动受阻。而过量饮酒则会使血压升高,干扰血脂代谢,引发心律失常,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脑梗的发生风险。戒烟戒酒,能让血管得到 “喘息” 的机会,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为大脑创造一个健康的血液供应环境。坚持锻炼,让血液 “奔腾”:生命在于运动,坚持锻炼对改善脑供血至关重要。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能让心跳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就像给全身的血管来了一次 “大扫除”,促使血液更顺畅地流向大脑,为大脑输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动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预防肥胖,这些都有助于减轻血管负担,保持血管弹性。像太极拳、八段锦这样的传统运动,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呼吸,促进气血运行,也非常适合中老年人,有助于改善脑部供血,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坚持泡脚,从足底 “升温”:泡脚,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却对预防脑梗有着独特的作用。每天晚上用 40 - 45℃的温水泡脚 15 - 20 分钟,能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就像给身体的 “第二心脏” 注入了活力。脚部是人体经络的汇聚之处,泡脚时热水的温热刺激能通过经络传导,调节全身气血运行,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泡脚还能缓解身心压力,放松神经,让身体进入一个良好的休息状态,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间接促进大脑的健康。保持好心态,为大脑 “减压”:情绪,就像大脑的 “晴雨表”,长期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血管收缩功能紊乱,影响脑部供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让大脑的神经递质分泌保持平衡,减轻血管的压力。当我们心情愉悦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不仅能让我们感到快乐,还能起到保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学会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缓解压力,释放负面情绪,为大脑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 “内在环境”。九、及时干预,重掌健康主动权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多样,每一种都像是身体发出的 “红色警报”,提醒我们大脑的血液供应出现了问题。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与脑梗、痴呆等严重疾病紧密相连。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膳食、戒烟戒酒、坚持锻炼、坚持泡脚和保持良好心态等措施,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改善脑部供血,降低疾病风险。这些方法并不复杂,也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关键在于坚持和行动。

健康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旅程,预防脑供血不足就是这场旅程中的重要一站。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重视这些症状,积极采取行动,为大脑的健康保驾护航,远离脑梗和痴呆的威胁,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0 阅读:1